说真的,对我而言,《我的阿勒泰》的后劲很大。三个月过去了,它的余热还在。
现在,我还在断断续续看李娟的书。
近期读书界里流传这么一句话:心情好的时候去读余华,心情不好的时候去读李娟。
依我看,李娟的书就像她写的草原,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不同季节草原上会有的风景不一样,不同的心情下看她的书会有不同的感受,什么时候看都合适。而且你一旦喜欢上,便会比霸道总裁小说故事更吸引你,更让你欲罢不能。
总裁小说因为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能调动你强烈的情绪,让你的心情跟着跌宕起伏的故事像过山车一样刺激又有惊无险,多巴胺分泌旺盛,兴奋快乐不已。
可当你把它看完就会很空虚、失落,有一种强烈与自己现实生活割裂的感觉。这样的书,只会给你短暂的感官快乐,看完即无,看得越多越让人觉得颓废。
李娟的书就不一样,她笔下所涉及物像丰富饱满,家人邻居、深山树林、风云草地、牛羊马狗骆驼等等,囊括的世界庞大而深远,万物有灵,质朴、平实,温情款款,读来让人的心情大好,精神愉悦。
总的来说,她的这一系列书吸引人的特质主要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01
风景超美,作者写法也超美
阿勒泰的美,上次在《我的阿勒泰:我粉剧粉原著粉演员粉作者,但却不会跟风去阿勒泰……》我已经大篇幅写过。今天主要是讲此书中前山夏牧场的美。
在第三篇《生活又开始了》,李娟写夏牧场“绿意汹涌,草地绿得像假的一样,绿得跟塑料做的似的。就算是阴天,也没有一点儿阴天应有的沉郁之气。虽冷而不寂,万物升腾,生命迹象沸沸扬扬。”
去过新疆的朋友都知道,草地比人工铺的草皮好看。作者这个比喻,一点也不夸张,贴切得很,层层叠叠、浓淡相宜的绿,生机勃勃的景象扑面而来。
她写牧场里的牧民们,把毡房扎在沿着河谷延伸的山沟里;就像大家向往的野外露营,住在山林里、溪水边、星空下,既烟火又浪漫。
她写“山野寂静无人,大风像大海一样沉重缓慢地经过森林。”无形的风比作有形的大海后,那种具体可见的厚重感扑面而至,十分生动形象。
她写在舞会即将来临之际,卡西和朋友们聚在一起讨论舞会细节的时候,“年轻人一多,快乐像烟花一个接一个不停弹射,爆裂出火花。”把“快乐”比喻成“烟花”真绝,文字背后热闹快乐的画面栩栩如生。
她写去舞会的路上,“完美的圆月悬在森林上方,我们在月光下穿过森林和河谷。”夜里走山路,借着月光穿过幽暗的森林与河谷,刺激又烂漫。
舞会期间她到屋外时,看到“四周景物一半在阴影里一半在月光下,轮廓清晰而细节难辨。天空光洁,因镀满月色而呈现迷人的浅蓝。”这种迷人的夜景,大概只能在山里才能看到,城里人只有跟随文字幻想的份。
“四面苍茫,星空冰凉”,寥寥数字,给人一种凄美。
她写云特别多,这次说它是“一块一块往下掉”,下次说它是“散成巨大的碎片”,下下次又说“满天的碎云,碎且整齐,被耕犁机器宽广地犁过一遍似的”,刻画传神,形象逼真。似乎在她的眼里,阿勒泰冬库尔的云,躺在草地上特别好看,特别多花样,像喜欢每天穿着不同打扮的少女。
“山坡下,溪水边,蒲公英在白天浓烈地绽放,晚上则仔细地收拢花瓣,像入睡前把唯一的新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边。”山下溪边遍地的蒲公英,昼开夜合,在她眼里都是不同状态的美。
很多很多诸于此类美景美句,我无法在这里一一列举,只能默默画线后在心里默记。
如她所言,置身在这样的草原牧场中,她常常被世界的“大”和“静”而深深激动着。
而我们也透过她细腻优美且有力量的文字,感受到那种“大”和“静”。文字与大自然的双重震撼,我们亦能激动着她的激动。
不管是谁读完她的文字,都会忍不住有一种强烈的念头:有生之年,我一定要去一次新疆,去一次阿勒泰,去一次夏牧场,亲眼看一看李娟笔下的草原,到底是怎样美得不像话。
02
民风淳朴,每个人都很温暖真实
在《羊道》三部曲里,主要是讲李娟跟随扎克拜妈妈一家为期一年的游牧生活,里面提及的人物故事免不了他们家最多,让人印象最深刻。
-不是超人妈妈
李娟写扎克拜妈妈,仅用一只大榔头来回砸成不同形状,就能将家中烤馕托盘和锅盖交替使用,很好解决家具缺乏的问题。
她会根据天上云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天气预判,然后在准确的预判中做错误的事情,嘴上一边说会下雨,一边拆掉小帐篷;她烤馕技术很不稳定,时好时坏。失败了,会嘟囔被丈夫知道后会怪自己,像个做错事怕被责备的孩子,可爱极了。
她对孩子擅于放手。斯马胡力二十多岁就让他掌管家中经济大权,卡西十五岁就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个人财产和部分家庭财产。在家里聚着孩子的朋友们时,她会识趣地出门,把家里的世界完全让给年轻人。
她不忙的时候,会把压箱底的旧皮鞋拿出来洗晒,然后穿着“新鞋子”在草地上来回走动,不为出门,只为穿着自己开心。
在李娟的笔下,我看到了跟传统里完全不一样的妈妈形象。扎克拜妈妈不是超人妈妈,不是事事优秀的妈妈,但是位可爱、松弛、自洽、有生活智慧的妈妈,能给家人带来巨大的情绪价值。
-拖拉机兄妹
斯马胡力是扎克拜妈妈的儿子,和妹妹卡西一起,被李娟称为“拖拉机兄妹”。
书中她总是吐槽斯马胡力总邋遢脚臭,衣服经常穿破要她缝补,喜欢捉弄她,还总是在该放羊的时候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
可她也夸他赛马厉害,比赛能拿到前三名。夸他放牧也特别厉害,家里上千只牛羊,他熟悉家里的每一只羊,每一头牛,每一峰骆驼。夸他也有很暖的时候,在李娟进城买东西,没有给家里打电话时,他每天骑马去她回家的必经路口等她,人等到后,还把仅有的一匹马让给她骑,自己走路。
有一天夜里,李娟敏感察觉到毡房外有野兽,害怕得睡不着,叫卡西叫不醒,但斯马胡力却醒了安慰道“没事。”她瞬间放下心来,安然入睡。
这看似是一种突然而来的强烈安全感和信任感,其实也是长期以来朝夕相处的了解和信赖。
她写卡西,她一边骂她大大咧咧,丢三落四,很多东西容易弄破弄丢,会把自己的银耳环和朋友的铁耳环交换;一边又赞她勤劳,爱笑,洒脱,没物质价值观念,眼里只有各种喜欢和好奇,就“像是一个懵懂小兽,正在生命漫长的预备期中无所顾忌地闯行”,纯真美好。
-和谐的邻里关系
书中李娟常写喝茶之事,平日里家人一天要喝几顿茶。闲暇时,相距若干公里邻居们也会互相串门喝茶,困了直接就在邻居家睡,跟自己家一样,氛围感十分融洽。
这种熟人社会里好友之间串门的舒适感、随意性、松弛感,既温暖治愈,又可促进彼此深入了解。
她写新邻居阿依努儿,性子太直,容易惹人心烦,大家避之不及。可她的能力也着实了得,丈夫留在定居点照看草场和麦地,她能独自带两孩子进山,放养二十多头牛,还把毡房打理得有模有样。
她写卡西的好朋友苏乎拉,不只是写她听到关于苏乎几次和男朋友私奔,偷拿家里的钱不好一面,她还写苏乎拉刻在骨子里游刃有余的放牧基因,写她在草原上是个美丽的传说,人人都议论她,又人人都喜欢跟她在一起,见不到她的时候都想见她。
哪怕是写人见人嫌的酒鬼,李娟也写到他有温柔的一面,在转场之际,在他清醒之时,看见哪家忙不过来时,他都会积极帮一把。
总之,在牧场上,目之所及,民风淳朴;但作者的笔下没有一个完美的人,也没有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很不同,都有可爱的一面,又有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给人很接地气又温暖的感觉。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他们家及身边邻居朋友是这样,生活在草原上其他地方的哈萨克牧民想必也是如此。他们勤劳、坚忍、讲究、互助、善良,他们也会偷懒、粗野、嚼舌根、竞争、憎恶,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既美好又真实。
03
坚忍勇敢的生存观,让人特别钦佩
据说,作者所跟随和用文字记录的这群哈萨克牧民,“是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是搬家最频繁最动荡最艰辛的民族。
他们逐水草而居,常年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的迁徙;搬迁频率最高的牧民家庭平均一周迁一次。
夏牧场是北疆最美的地方,是哈萨克牧民最普遍的转场之地,它们往往都是在海拔较高的草原上,转场之路特别困难。
也许会有人问,夏天的新疆都是一片绿,到处都是绿色草原,牧民们为什么还要往深山转场呢?
这是因为夏天牛羊长得快,一直在一个牧场,草长不过牛羊吃的速度,而高山气温低且牧草好,能转到这样的夏牧场,对牛羊来说肯定是最好的。
就像书中李娟跟随的扎克拜一家,他们本已从春牧场转到从冬库尔前山夏牧场,但为了更好放牧,初夏时节又继续往高处深山牧场搬迁。
就在这转场之际,扎克拜妈妈对李娟说,下一次转场的牧道更艰险更漫长,建议她往下别再跟着走,留在冬库尔,去和家庭条件较好的阿依努儿或者下游塔布斯家过简单轻松的生活。
李娟直言,她有犹豫过。只是她心里明白,世上没有轻易就能获得的幸福生活。
为此,她深度总结出经典桥段般的“忍受生活论”。
原文是这样写的:“加依娜那样的小孩都知道,面对辛苦、疼痛、饥饿、寒冷、疲惫……种种生存的痛苦,不能简单绕过,只能'忍受',只能'坚持'。像阿娜尔罕那样,脱离游牧之路,将来与在城里工作的男孩结婚,过上安定的生活。可从此后,她还是得付出另外的努力与忍受,面对另外一种陌生而拮据的人生。说起来,都是公平的。只有忍受限度之内的生活,没有完全不用忍受的生活。'忍受生活'——听起来有些消极,其实是勇敢的行为。在牧人的坚持面前,无论什么样的痛苦都会被消融。”
是啊,世上所谓更好的生活,都不过是相对而言而已。逃避是弱者行为,躬身入局才是勇者。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写到:一个人始终是自己真情实况的受难者。
每个人都是在忍受,没有谁能一生安好无虞。
城市里的白领每天在格子间对着电脑的疲惫,和露天生活的牧民每天要面对变幻莫测的天气一样的揪心。事实上,大家都是在选择和取舍。前者不必风吹雨淋也意味着无法体会四季更迭的美好,后者把自己嵌入自然也意味着要接受自然的鞭笞。
我们总得忍受些什么,才能得到一些什么。
牧民们清楚明白这一点,他们都有着清醒的生存观,坚忍而勇敢。
游牧生活何其艰难,居无定所,风餐露宿,放牧要翻山越岭,要经历无数个寒霜风雪,但为了牛羊长得更好,为了维护好草原的生态,牧民们一到换季就转场,丝毫不畏惧路途的种种艰辛。
他们明知转场前方困难重重,道路崎岖、天气恶劣,但决定了后,就勇敢往前走,行囊粗简,衣衫单薄也能上路。
他们也都觉得当下放牧生活艰辛,但都在默默忍受,苦中寻乐,而不是抱怨、逃离。
他们都知道,现代文明已到来,世上还有其他更好的生活,但他们依然热爱自己现有的生活,甘愿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持简而居。
在当今,这种稀缺的游牧精神,特别让人钦佩,心生敬畏。
-
以上是我个人单从《我的阿勒泰》和《羊道·前山夏牧场》两书,总结出李娟的书为大家所爱的三大原因,可能有所欠缺,但必定也包括在其中。
文如其人,一个人的写作风格有他自己的独特性。
李娟的书,就像她写的草原,充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无论是《羊道》三部曲,还是阿勒泰系列等,它们的基调都是相通的,读完都会让你看到更大的世界,心灵变得澄净,视野变得开阔,所有的焦虑都会得到安放;
同时,它也会让你突然察觉到以前从不在意过的生活细微处的温柔与美好,惊叹原来生活也可以这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