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黄青海老师推荐冯骥才的《小说的眼睛》,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我正在“懒人畅听”里听作家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感谢生活》,其中一篇《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正是《小说的眼睛》里拿来举例的,而我恰好昨天听完,真是及时雨,如果黄老师不发“在短篇小说中,其眼睛有时是一处细节”的文章,我便不知道冯骥才这篇小说背后的创作故事,也不会悟道,小说的创作是需要一双眼睛的,体味不到“伞”是这部小说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了这双眼睛,才使小说灵动、耐看、意味深长,透过这双眼睛,看到了许多深邃的内容,让人遐想和深思。
这部小说的创作来源,是作者一次去北京的火车上,看到了一个高女人和一个矮男人,引来车里人的窃笑,可他们夫妻俩却温情脉脉,这给了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欲望,许多片段出现在脑海里,但还没有找到凝聚全篇思想和情感的眼睛。有一个雨天,他和妻子出门,他个子高,伞自然由他撑着,那一刻,心门突然打开,他找到了小说的眼睛,“在淋淋的春雨里,在笼罩着我们俩的这把遮雨的伞下边,我陡然激动起来。我找到它了,伞!一把将两个人紧紧保护起来的伞!有了这伞,我几乎一瞬间就轻而易举地把全篇故事想好了。我一时高兴得把伞塞给妻子,跑回去马上就写。”瞧,好的作品就这样打磨出来了!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描写了一对夫妻,妻子又高又瘦,丈夫又矮又小,看起来极不相趁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就会让人产生很多联想,而他们又从不和楼里楼外的人交往,下班之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巷子里的大妈们便有了种种猜测:女人是图男人有钱吧?男人在国外有什么亲戚,大概是搞特务活动吧?男人怕是有什么毛病,不能生育吧?后来女人怀孕让她们闭了嘴,再后来一场运动打破了这个家的平静,男人是研究所的工程师,被揪出来批斗,女人陪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让人看起来不协调、不顺眼的女高男低,都成了批斗内容。再后来男人被关了起来,女人独自在家承受各种痛苦的煎熬。两年后男人平反放回了家,他们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似乎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突然有一天女人得了脑血栓,抢救过来后,一手拄着拐,一手在胸前半弯着,矮个儿丈夫每天扶着她遛弯,精心呵护,可就这样也没挽留住高个的妻子。妻子走后,介绍人像走马灯似的,一拨又一拨,都被他冷冷的拒绝,人们看见他一个人孤独地出出进进。
最后的结尾,冯骥才是这样写的:“矮高夫妻在一起时,总是高个子女人打伞更方便些。往后高女人有了孩子,遇到日晒雨淋的天气,打伞的差事就归矮丈夫了。但他必须把伞半举起来,才能给高女人遮雨。经过一连串令人心酸的悲剧过程,高女人死了,矮丈夫再出门打伞还是习惯性地半举着,人们发现,伞下有长长一条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何东西也补不上……对于这伞,更重要的是伞下的空间。”
这把伞撑起了小说的高度,是画龙点睛之笔,如果没有最后这把伞的描写,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和对他的同情,就不会被浓缩和变得绵长。正如作家所写“这伞下的空间里藏着多少苦闷、辛酸与甜蜜?它让周围的人们渐渐发现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纯洁与真诚就在这里。这把在斜风细雨中孤单单的伞,呼唤着不幸的高女人,也呼唤着人们以美好的情感去填补它下面的空间。
小说的眼睛就像人的眼睛。它忽闪忽闪,表情丰富。它也许是要明白地告诉你什么,也许要你自己去猜、去想、去悟。它是幽深的、多层次的,吸引着你层层深入,绝不会一下子叫你了然。
这,就是小说的眼睛最迷人之处。”
多么美妙和传神,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不但自己独具慧眼,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细节和与众不同,还能把这双眼睛安放在作品里,让它熠熠生辉,使小说发出光来。
这正是我写作不得要领的地方,写出的东西如一盘散沙,凝聚不到一起,内容寡淡无奇,让人提不起神来,原来我是忽视了眼睛的作用,没有眼睛,很难打开心灵的窗户,很难感动自己,打动别人。
如果没有黄老师推荐这篇文章,这部小说听完我也就匆匆而过了,只觉得他写的好,却没品出好在哪里?于我有何借鉴学习之处?看了文章,我才知道写文章得找到一双吸引人的眼睛,不管美不美,有神就行。
创作是离不开眼睛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作品里,美目盼兮谁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