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炎热,想念小时候的满天星空,拿着蒲扇坐在门口乘凉。那时候不明白老人家为什么话这么多,净说些听不懂的话。那时,天一黑基本上就看不到路了,遇上天气好,还可以借点月光走,一到八点家家户户都关灯睡觉了,至今不明白是怎么睡着的,或许是无聊罢。
那时候,外婆每天做饭,还可以带着我玩,爸爸妈妈还年轻气盛。奶奶尚在人世,还可以听到她琐碎的教导,跟着她到处吃饭。每天起来浑浑噩噩地上学,也不知道听不懂课的我一天天是怎么熬的。那时候,很怕老师,怕迟到,怕检查作业,怕要学费。暑假也比较难熬,没有补习班,无聊的我们,只得天天看电视,电视也是越看越无聊。那时候,父母忙着赚钱,家里的人见识也不多,也无从指导。每天也不知道干些什么,学不会的知识,不想碰,作业不想做,从来没有享受过成就感。抗挫折力也弱,自己把自己局限在自己小小的范围里,无从下手。每天跟着哥哥姐姐玩,她们干什么我也干什么。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
慢慢长大,突然发现,那些以为很难很煎熬的事情,都可以轻松化解。只是有些很难的事情,要是能坚持,能多学点,可能会更充实,不至于这么无聊,找不到办法,困住自己。
后面学的越多,见识越多,以为书上的就是全部,期待长大,期待老师的期待,成才,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教材给了全部的幻想,开始多了些期待。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不是全部。
出校园后,想着要长远,不要计较一时半会,慢慢来。原来那些不计较,都是现在生活的来源。后来,圈子越来越小,基本上活成了两点一线,公司,家里。不想社交,不想说无谓的话,不想掺和别人。
都说,以前的同学,后面会越来越远,归为差距越来越大。其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谁和谁可以走多久走多远。无论哪个阶段,谁都想和相处舒服的人玩。性格前期就形成了,后面只是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前,圈子只有学校,班上玩得好的也就那么几个,后来,圈子成了公司,家庭。人的精力有限,总会有取舍,之前为学习,现在为生活。
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好像现在的状态比较重要,说个十年半载的,都没有人相信。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些事情都太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