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教父解读,一文带你理解教父的世界和美国资本主义的虚伪
今年是《教父》50周年(1972-2022),教父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时光飞逝,经典永恒,毋庸赘言教父在整个影视史的地位,它同时成就了三位电影教父,导演科波拉,当时被视作票房毒药的马龙白兰度,以及年轻的阿尔帕西诺
它几乎在所有影视榜单中都牢牢占据前3的位置,有人说,它是一部男性成长的百科全书。它为后世可以说所有的黑帮电影奠定了基调,也难怪乎戴锦华会说:它成了黑帮故事一个永恒的范本和楷模。
其中穿插着谎言和欺骗,命运和无奈,爱情和家庭,成长和磨难,它让你看到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下漆黑无底的现实,而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直视真实的力量。
1.两代教父
01 老教父的登场
伴随着长达几秒的黑幕,出现一个画外音:我相信美国,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长久的凝视着镜头的人物出现,而在电影叙事中,人物凝视镜头是一个大忌,因为这会让银幕的封闭性消失,观众感受到冒犯和出戏,但,导演科波拉却巧妙地将其改写为了一个隐喻:在影片开始的经典场景中,就塑造了一个掌控者一般,接近于神的老教父形象。
伴随着镜头的推移,一个经典的过肩镜头出现了:在以某一人物形象为主要形象的画面中,带有另一人物的部分形象。而它的微妙而含蓄的表达方式可能在于,当呈现教父的画面中出现了求助者的部分形象,便意味着这一画面的机位并非求助者的视点镜头,即,求助者可能正是被看的对象。看与被看,形成了电影叙事中独特的权力结构的呈现(引:戴锦华电影批评)
随着谜底的揭晓,我们知道了,第一幕中的求助者凝视着的对象正是教父,换句话说,教父在这个空间意义上取代了原先摄影机的位置,而摄影机在空间中是全知全能的角色,它捕捉着意义空间,分享着意义空间,也选择着意义空间,老教父在开场就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
那只慵懒地躺在他身上的猫也暗示了维托克里昂的角色,是一个像猫一样隐藏起爪子的绅士。
就像马龙白兰度对这个角色的诠释那样:在我眼里课科里昂是一个有财富有传统,讲尊严,有教养的人。一个本能敏锐的人,身逢乱世必须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家庭。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知道了这位殡仪馆老板来向教父维多克里昂求助,要求他惩罚残害自己女儿的凶手,但教父不为所动,他隐秘而含蓄的说出了自己的目的:希望对方能给予他足够的尊重,随着殡仪馆老板亲吻维多克里昂的手,并将他称为自己的教父时,一个双重关系或者说平行身份就此建立了,也是整个电影的宏大背景:
在当时的美国,意大利族裔是被排斥的对象,当殡仪馆老板用自己的努力换来了成功,他也摈弃了意味着暴力,黑暗的地下世界的联系,以此加入了地上世界,这里是摸得着的世界,是自由,法治,和平的天下
但当他愕然发现自己在这样的世界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力保障时,他又被迫回到了地下世界以寻求“公道”,仅仅是这么一场戏,就巧妙的点出了当时美国社会阳光找不到阴暗的角落之间的平行关系,两者分享着一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却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存,而阳光有多强烈,阴影就有多么刺眼。
02 老教父的退场
但随着暗杀的发生,就像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如果老教父一死,其他家族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对付柯里昂家族,防止大规模火并的产生。
而惹来杀身之祸的是大儿子桑尼的一句追问,表达了自己对这次毒品生意的兴趣:你是说塔塔基利亚家族会保证我们的投资。
在教父剧本中,就这样描绘这一幕:房间里的每个人都知道桑尼越线了,克里昂气势凌人地扫了桑尼一眼,克莱门扎,黑根和索洛佐的眼神里都带着一丝闪烁。而因此,认为,只要除掉了教父,柯里昂家族就会乖乖加入毒品生意,自己也就可以顺利在纽约扎下脚跟。
之后就是老教父被刺杀的一幕的发生,科波拉借用了希区柯克式的俯拍镜头来拍摄本片这一戏剧性的高潮。
家族也因老教父的被刺杀变得群龙无首,最后以麦克前去枪杀幕后主使,自己被迫遁离海外为代价告一段落,但事情远未解决,虽然老教父侥幸逃过一死,然而身体也大不如前,选择继位者就成了眼前最为紧迫的事。
桑尼太莽撞和冲动,最后也因为自己莽撞付出了代价,被乱枪打死,二儿子弗雷多又不堪大任,他的懦弱和孱弱都无法让他肩负起引导家族的重任,于是目光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小儿子麦克头上。
最开始的老教父没想让麦克继承自己的衣钵,他希望小儿子麦克可以成为地上世界的一个大人物,他对麦克的期望是:如果你有一天可以成为那些操纵的人,柯里昂参议院,柯里昂州长之类的,再建立一个王国。
某种程度上,他也最珍视和保护小儿子,在一开头的合照拍摄中,也指明,没有麦克的到来他就不拍,他出院后第一句话问的是:麦克在哪里?
他从不让小儿参与家族事物,而当他得知麦克为了自己杀掉毒贩和警长后逃离时,他沉默了,缓缓闭上了眼睛,他知道,他亲手断送了小儿子的一生,麦克从此卷入了地下世界的漩涡之中,难以逃脱了。就像李安说的:我觉得,经常是家中最聪慧而反叛的孩子,一眼看透家里的虚伪,却又在家庭面临解体时承担起一切。
03 新教父的登场
就像在教父原著中对麦克的描述那样:冷到心寒的愤怒,并不会外化成任何声音或动作上的变化,那种冰冷是从他自身上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的,如同死亡的气息。
麦克在刚登场的时候是一个理想青年的人物定位出发的,某种角度,你甚至可以把整个故事看作是一个爱国的,对爱情忠贞的,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逐渐堕落的故事,他厌恶家族的形式作风,他向女友凯承诺道,这是我的家族,不是我。
当得知老教父被刺杀后,一切都改变了,他开始展现了出了自己的领导者的风范。在这个镜头中,叙事主体逐渐从桑尼切成麦克,视点的变化意味着他在家族中地位的转变,他从参与者,旁观者变成了主导者。
他直接挑战了家族内部什么都是生意的论调,他是一个规则的颠覆者而不是遵守者,这也成了他之后为人处世的基调,当众人都在考虑如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时候,麦克宣布他要在谈判桌上杀掉两位策划的凶手,并且如何通过媒体造势,消解负面影响等安排妥当
在去刺杀土耳其毒贩的这个场景中,麦克的扮演者阿尔帕西诺用细微的表情和挣扎的目光向观众展示了一个怀抱着美国梦是如何转变为冷酷的,冷血的黑手党教父之间的内心矛盾。
在这幕中,导演不再采取双人或多人场景,而是采用特写镜头和对切镜头,在电影叙事中,分享场景就意味着两人共享意义空间,而麦克独占画面空间则相当明确的表明了他和两人敌对的立场。而场外音源,也就是轻轨的轰鸣声不仅让整个画面更具紧张感,成为了这个新教父的加冕序曲。
随着自己家族身份的确认,伴随着一场神父为婴儿受洗,并宣布麦克成为新一代教父的身份认证时,加冕终于完成了。
在平行的时空中,一场血腥的暗杀活动正在举行,麦克每一次立下神圣的誓言时,镜头都会快速剪切至一次血腥的屠杀,宁静的氛围和血腥的毁灭相互交织,相互对比,也在寓言意义上麦克成为了双重意义的教父,一边是经由神父认证的,天真的,无辜的,家族内部的新生儿的教父,一边是经过血腥洗礼的,冷酷的,无情的,社会层面上的教父。
04 新教父的退场
可能麦克的死是最具悲剧性的,一个人坐在破败的庭院中,身旁只有一条小狗目睹了这个不可一世男人的寂寥,而最终打倒他的,是他所坚持的信念的瓦解和崩塌。
麦克最珍视的是什么呢:是以西西里传统为核心的家庭秩序。就像影片中老教父的价值观那样:只有白痴才会为陌生人冒生命危险。在他们眼中,什么国家,什么集体,都远没有家庭来得重要。
但最终守护家庭的希望全都破碎了。
在帮派的火拼中,他失去了自己的大哥桑尼,由于妹夫卡洛的背叛,他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妹夫,导致和自己的妹妹康妮产生间隙,而之后,麦克被自己最信任二哥(在他宣布去参加海军的家庭聚会中,只有二哥弗雷多想他表示祝福)背叛,最后杀死了二哥,妻子凯宁愿堕胎也不愿生下第3个孩子,也离开了他,女儿最后死在了自己怀中,儿子不愿接手家族的事务。
而或许,在他开枪杀死毒贩和警长那一刻起,悲剧就已经注定了,他所放弃的不仅仅是美国梦,而且也放弃了他在美国所坚信的那些规则。
在教父2的最后,麦克独自一人默默的坐在黄昏的森林中,落寞的光悄悄爬上了他的脸庞,在这一刻,他又想到了什么呢?
或许是二哥弗雷多在餐桌上向他伸出的那只手。
或许是被自己挡在门外的凯若有若无的虚影。
又或许,他只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最爱的人都会一个个离自己渐渐远去。
2.地上地下的平行世界
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和莎士比亚式的悲剧风格,教父更是一部关于美国的寓言,对美国战后资本主义兴起的隐喻。
这部电影确定和明确了一个历史定位,也是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历史脉络,即,确立了黑手党为代表的地下世界作为颠覆性的力量,但同时也是作为历史补充的与美国法治社会为代表的地上社会的平行同构关系。
在地上世界中,是美国的普通公民所接触到的世界,这里的每个人幻想中的理想世界,交易代替了人情往来,法律取替了私人裁决,它代表了公正,自由,平等,不需要太过引述政治哲学的话本,一方面,人们普遍承认法律是权威,即拥有命令他们以特定方式行事的资格。譬如说,当人们服从法律时,常常是因为他们相信制定法律的实体有权这样做,而自己有相应的服从义务。另一方面,拒绝服从的人们会在制裁的威胁下被迫服从——破坏法律的人会被抓住并受到惩罚。
而地上世界的运行规则是法律和交易,而其中的粘合剂则是金钱,于是,美国梦也就因此应运而生了,人们相信只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以及对财富的渴望,就能获得与之对应的回报。
一个很有象征意味的是对老教父的刺杀,他其实是用地下世界的手段去行使地上社会的规则,对老教父的刺杀不含任何个人恩怨和道德判断,因此,剧中人物多次强调:生意就是生意。其本质上是一种替换的仪式,只是一种逐利行为。
而当我们把目光转移向地下世界时,地下世界的运作体系显得那么赤裸裸,丝毫不加以掩饰:由暴力和谎言构成,地上世界的法律在这里并不适用,在这里,随时上演着死亡和背叛的戏码,而很有意思的是,地下世界的粘合剂却是家族为中心的血缘关系,家族就意味着一种牢不可破的共生关系,在这个残酷的尔虞我诈世界中,家族的血缘连接似乎成为了唯一的不可背叛之连接。
而导演科波拉,自觉地将这两个平行世界多次放置在同一场景中
在影片的第一幕中就暗示了这两个平行世界的存在,在婚礼上,场面被分割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公共空间,是阳光下的快乐婚礼,所有人其乐融融,好像一个普通的大家庭在欢聚,而另一个世界则是老教父的私人书房,化妆将白兰度的眼睛隐藏于暗处,观众一见到老教父的出场,就感受到冰冷和压抑的气息,这两个空间彼此分享同一个场域(婚礼现场)却似乎永远不会发生交集。
以教父为代表的黑帮片是美国社会,可以说是美国历史最好的隐喻形态,美国政治结构在体面的外表之下的强盗逻辑,自由、快乐的享有,正建筑在自我约束、乃至某种痛苦的牺性付出之上。
3.资本主义的崛起和家族关系的衰落
恐怕谁来评价教父时,都不会觉得这是一部让人“称心如意”的电影,它的核心诉诸的是一个悲剧。
亲人的分崩离析,柯里昂家族的瓦解似乎都在隐隐说明了一个旧时代的消亡,新世纪的到来。
当导演科波拉重读了小说,他找到了小说的核心主题:家庭,一个父亲和他的三个儿子,这简直就是一部古希腊或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他把柯里昂家族在20世纪40年代的崛起看作对美国资本主义的隐喻。
整部电影的核心矛盾就在于意大利传统的家庭文化和美国资本主义兴起之间的不可调和,美国的移民到底是融入美国社会,去追逐美国梦,还是固守原有封闭原生的自足的传统价值,而导演也可以把一切压力阻碍斗争与矛盾集中在一个角色身上:麦克。
对麦克最重要的人莫过于凯,对于其他人的背叛,麦克最多是失望夹杂着愤怒,但对凯,当得知凯为了和自己脱离关系不惜堕胎的时候,愤怒的麦克做出了全剧唯一一个象征其已经失去理智的动作,打了凯一个巴掌。
而凯在剧中就是WASP的典型代表,(美国文化中泛指兼具的白人,安德鲁萨克逊族裔,新教徒的人群,在美国社会中很长时间内,是人口比例和价值观上最主流和核心的人群)
她象征着接受过美国的现代化教育,从根本上就没有真正接受过麦克的西西里的家族价值观,和从头到尾都被忽视的麦克的母亲不一样,她对人生有着自己的选择,她以堕胎的方式彻底否决了麦克,也否决了他一直珍视的家庭。
还有细节说明麦克和凯其实根本不是一路人,麦克真正放不下还是自己的第一任妻子阿尔罗尼亚,而阿尔罗尼亚代表的是最纯真,最正统的延续了2000年的西西里传统。
在教父3中,西西里的宴会时当听见儿子饱含深情的歌唱时,他的脑海里出现的是他和阿尔罗尼亚的婚礼时,那曼妙的身影。
而与之相对的是电影中缺席的他和凯的婚礼画面,以麦克当时的地位来说恐怕婚礼的规模不会比妹妹的小,但这段记忆就好像凭空消失了,从来存在过一般,这似乎也隐隐暗示着凯和麦克从未真正接纳彼此,当他向凯表达自己的意愿时,说的是,我需要(need)你,我思念(care)你。但却没有爱(love)的出现。
而和凯的分裂,代表了重返西西里传统的麦克和代表了美国理想象征之间的凯彻底决裂,这同样也是一个老式资本主义和新式资本主义之间分裂的隐晦预言。
随着资本主义的越发强盛,个人主义的入侵让这种家庭关系越来越难以维继,麦克尽力所维系着的庞大家族的逐渐瓦解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而是内部的裂缝。
他杀死背叛了自己二哥弗雷多,驱逐了凯,他的成功也建立在他无尽的悔恨当中。
麦克就象征着一个巨大的父权体制,而体制下的每一个人唯一想获得自由的方式就是背叛和逃离。
4.无法复刻的经典
教父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电影,一方面营来自于导演和演员所塑造的宏伟的史诗感以及出色的表演,柯波拉以一个家族的角度出发,上演了关于父子关系,兄弟情谊,在家族内部探寻自我身份的私人故事,但他同时,又自觉地把握和处理了对战后美国和资本主义兴起的隐喻和象征,凭借以上几点就可以使教父成为永留电影史册的作品
但恐怕以上的解读,我们还是会有一丝丝的困惑,为什么这么多影评人会将其视作自己心目中的第一,甚至有人会几十次的反复观影呢
我想,我们怀念的可能并不只是教父,同时也是它所代表的电影的黄金时代逝去的唏嘘,当时好莱坞的制作模式几乎是现在无法复刻的。
01 第一是大背景:电影已死
在1894年底,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研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较完善的电影放映机,成为真正电影的发明者和创始人,随着放映机的诞生,被乔托·卡努多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就此诞生了。
就像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所寓意的那样,人们对于光影幻象的几乎毫无抵抗力,甚至丧失了辨认真实的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是人类在20世纪最大所创造的最大奇迹之一。
有人说,19世纪是文学的世纪,20世纪是电影的世纪,此言不虚,电影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传统艺术媒介,其它媒介最多在视觉,听觉,时间,空间四要素中占一俩样,但是电影中不仅可以利用视听传达,甚至可以重组时间和空间,它涵盖了戏剧,文学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地位,更将音乐,建筑等囊括其中,电影不仅成了人们讨论的核心,影院也由此取代了教堂的位置,无数人争先恐后的进入电影院,就像天堂电影院中所表现的那样,它成了一种集体的,沉浸的,不可抵抗的仪式。
即使之后电视的出现,虽然抢夺了电影的一部分市场,但是,电影院巨大的屏幕和沉浸式的体验效果依旧无法被取代。
而电影的消亡伴随着的是一个常见的说法:电影已死,或许,电影已死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它更准确的说法是胶片已死,2011年,柯达胶片公司向美国政府正式提交了破产保护,柯达的倒闭预示着传统的电影媒介胶片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随着数码媒介的转型,让电影和其他媒介,例如短视频,电视之间的分界开始模糊,电影不再天然的区分于其他的传播媒介。
而或许,更令人担忧的是影院的消亡,电影是电影院的艺术,电影院的大荧幕才能体现电影的细节和导演的考量,而当人们习惯了在小屏幕上观看电影时,流媒体也就此崛起了,巨大的流量让其成为了互联网必争之地,资本的冲击,甚至连忠实的电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也为奈飞拍摄了爱尔兰人,最后也仅仅在院线上映了一周就转而在奈飞播放,而这次的新冠疫情会不会成为压垮影院的最后的一根稻草,没人知道。
02
第二点则是制作模式的根本转变
在教父中,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拍摄模式,所有镜头几乎都是实景拍摄,洪尔兹庄园的外景镜头确实是在好莱坞拍摄的,具体地点是贝弗利山庄的格林埃克斯庄园,而内景部分拍摄于长岛金沙角保护区的古根海姆的庄园中。
为了还原20世纪40年代的风貌,柯波拉邀请美术师迪恩•塔沃拉里斯来打造电影的视觉呈现,在他的努力下,影片如此精准地还原了当时的质感,让演员们仿佛可以置身其中,尽情表演。
在开场戏中,他的布景就在轻松明快的婚礼和沉重的书房之间,营造出一种极度强烈的对比。
而为了还原1945年商店的橱窗陈设,电影中的街景布置和店面设计都力求做到完美,除了符合20世纪40年代造型的车。路灯、路标也被更换了,以符合时代特征,每盏路灯道具价值1000美元。为了这场戏,60名剧组成员没日没夜地在现场奋战了一整天。
除了对外景造型的现实还原,教父在拍摄过程中,对于表演效果的苛求和还原也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在尼桑之死中,为了拍摄一条生龙活虎的桑尼在这个世界永远被磨除掉的镜头,工作人员在扮演着卡安身上捆绑了110个爆破管,这在当时的电影史上都是一个记录,他的衣服里塞满了小铜管,每个铜管都有个小口子,里面填满了火药,上面是一小塑料袋的假血。所有小铜管连着电线,最后汇聚到卡安背后一根隐藏的电缆中。它们用几乎看不见的电线连着,当画面外的工作人员拉动电线,它们就会炸开、喷血。
在拍摄结束时,卡安紧张的不停检查自己的脸部和头发是否完好,而这场戏的花费也到达了惊人的10万美元。
在教父中,细节考量实在太多了,在枪杀叛徒波利的一幕中,车窗上的一张A字的优惠券,是当年战后汽油定额配的凭证,舞台表演对于意大利西西里元素的还原。
甚至让美国甘比诺犯罪家族的二当家萨尔瓦托雷•格拉瓦诺直呼这些开场婚礼,还有那些音乐、舞蹈,那就是我们,我们意大利人!
这些都能让我们看到巅峰时期的好莱坞对于制作模式的苛刻要求和场景造型的精准。
而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绿幕的出现让演员不再需要和真实的场景互动,就像一位导演无奈地说,现在对于演员的要求可能是最苛刻的。因为大部分时候你都需要对着一个不存在的人愤怒,快乐,悲伤,和一个不存在的场景互动,体验,感受。
现在的很多电影,与其说是电影艺术,不如说是电影工业所生产的流水线产品,特效的堆砌,明星的加盟都可以让其一次次获得大量观众的拥垒和观看,而与之对应的,是观众审美的转变,对教父,指环王的一个负面评价是太长了,剧情铺垫的太慢,现在的人们很难在影院中花两三个小时去安安静静地欣赏一部电影。
超级英雄电影的塑造让大众的审美要求是快节奏,多爆点,而忽略了情节,逻辑不通畅的地方只需要一场枪战或者打斗追逐就可以掩盖,人物的塑造不再依托于内容的考量而是简单的价值观叠加,电影不再获得对真实世界介入的可能,不再具备反思性的力量,每一次的观影都只是成为了一次在自体中创造异类并将它成功放逐,消弭恐惧的故事。
而短视频对于注意力的切割让人们很难再进行深度的连续的思考,其中开放式的潜在结构将用户的选择权作为优先级,形成了一种双向的选择,我们可以拉进度条,可以随时暂停并更换,但电影是单向的,而且是封闭的,它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你的不可选择,不可停止,于是,你只能跟着主角去体验银幕中的世界,去感受其中的伤痛,快乐,由此,沉浸感诞生了。
当观众的注意力被切割得七零八落,绿幕的特效背景取代了真实的场景互动,细节的代入感让位于一次次剧情的爆点叠加时,剧情主导着人物而不是人物推进着剧情时,或许我们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天堂电影院中出现的残垣般的影院的离我们不远了。
另一个导致教父不可复制的因素在于,在当时的制作环境中,还没有那么多框架,而现在,整个好莱坞的制作体系越来越保守,越来越价值正确,即,现在所谓的PC(政治正确.)
03 政治正确
我个人不反对政治正确,但是好莱坞的政治正确,很多时候只是迫于外部的压力所做的内部的妥协,整个意识形态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反思,换句话说,它只是用政治正确去掩盖某种真实的处境,于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个体被悬置了,这种“尊重”反而意味着更大的傲慢。
就像对第五元素的一段影评中所述的那样:
在喧哗炫目的后现代光影元素中,《第五元素》包藏的是再古老不过的白种男性幻想:三百年后,中国人还在纽约卖烧腊;美国总统与超级流行偶像变成黑人,拯救世界的却仍然是白人英雄;至于女人,终究必须是美丽的性别。
不得不说,好莱坞现在很多电影都是这样加了层滤镜的谎言,但对于创作本身而言,这种框架却意味着限制,我一直觉得教父中很大的一个特点是它对于真实世界的复刻,按现在的好莱坞标准,可以说,教父并不合格,它没有一个女性为主体或是黑人角色,甚至他在其中还赤裸裸地表达了对少数族裔的蔑视。
但正是这种缺乏,反而将真实的美国的傲慢显露无疑。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对于边缘族裔的无视和傲慢。或许,当我们越强调我们要什么的时候,我们反而越缺失了什么。
教父,永远的教父,唯一的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