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有很多这样的作品,让我们真正了解一个时代里的一个地域上的风土人情的变迁。及那个家庭里及和他们有联系的人的生活。比如山居多年的二冬,每年一本,今年他借山而居11年了,公众号里看到他分享一年四季的秦岭,改造自己租来的房子和院子,这些年他早已实现了靠其他版税,公众号等收入养活自己画画的爱好。一个人在山上有很多安静的日子,所以他写作,画画,种菜,种水果,种花……他甚至觉得自己现在还不够山,出名后也有人去山上找他,他想要去更山的地方。
读库主编六哥说,他们每季度一期的读库收到的很多作品都来自小城市的作者,其中很多是有相对稳定的体质内工作的作者。似乎一二线城市大家都忙,忙碌里的大家更没有太多时间静下来写作。
这周四爸妈来了宁波,来的高铁上接到电话,一个老家的大伯走了,最近天很冷,很多老人熬不过寒冷。聊起才知道这个大伯是我爷爷兄弟的儿子,这次我才清楚的知道,我的爷爷有3兄弟,爷爷最小,上面2个哥哥各有2个儿子,这4个大伯现在陆续走了3个,大娘还有3个在世,女性普遍要长寿一些。爷爷家只有我爸爸一个儿子,如今年纪大了,爸爸说,大伯们的下一辈都是外面打工时间多,日常也难得有机会见面,现在下一辈也陆续结婚,从乡村进入了城中村。随着他这一辈路线离开,下一辈就不太会走动了。大家甚至都没有个电话微信,也不在一个城市,各自的生活也几乎没有交集,亲戚也就慢慢淡了。
想起过年,大家也是拜年,一起吃个饭,累了上一辈,吃完也就走了,既没有共同话题,也不想探听私人生活,零星知道的一些事情也是通过父母了解的。比如我的大姨今年80岁,我父母今年70岁,我小姨今年60岁,中间还有2个舅舅,五兄弟姊妹里面,上下相差了20岁,就是我的外婆生育跨度前后有20年,外婆在我姐姐出生没多久,也就是我妈妈24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有些事情现在想来无法想象,那个年代大家都穷,大家都生,似乎也没有什么。我的奶奶结婚两次,第一次婚姻生了大姑,大爷爷走了,再嫁了爷爷生了爸爸和小姑。自己的孩子不多,但是还帮助爷爷家族养其他孩子,有个大伯5岁就在我奶奶家生活,所以后来一直也和爸爸亲兄弟一样,后辈也一直是相互支持。
之前一直想采访一下还在世的大娘们,也不知道怎么和她们聊起这些过去的事情。反而是每次和爸妈聊天的时候,因为相互的信任,妈妈愿意和我分享那些我不知道的过去。因为儿时在农村长大,去过每家玩,几乎每家都有同龄的孩子在,也有奶奶在,大家一起玩游戏,看电视,早晚一起去上学,后来就没有那样的日子了。
如今侄子侄女在家也是窝在家里,房间里,手机里,更不太会有我们儿时的乐趣。生活里我也被推着向前,写的越来越少,希望今年能有多一些日子静下来写一写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