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已经越来越被认可和普及,除了解决各种情感,情绪问题,应对工作生活学习,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力和效率,这就是心理学中的一部分认知心理学,其实机器学习的很多新思想也是受到动物和人等的认知和神经科学的启发,特别是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还有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
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可以先来了解些心理学,这不仅像数据分析和产品思维上有帮助,也对于我们认识这些原理和做开拓发展改进模型有帮助。特别是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认知科学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认知科学是现代心理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数学、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
大白话讲就是学习如何学习,认知心理学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效应,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心理学和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过去都是被教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但是纠结怎么学很大不同。
基本就说跟着老师的教学来进行
认知心理学目的就是如何高效学习,主要考虑几个角度,包括记忆,专注力,情绪,逻辑,语言和休息
那么可以通过一些认知心理学的结论来得到大致的改善和体会,这些都是科学实验和测试的,可以在很多专业心理学和教育学资料看到,这里记录一些,对自己和孩子也是很有帮助。
1、读书不是为了记住内容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如何构建知识和论述的过程
2、学习环境确实很重要,在多种情况下情境信息都会影响知觉加工
3、学习一个项目的新关联对象,会导致对旧关联对象的遗忘。因此要经常进行学过的知识的回顾和复习,最好经常能使用它们。
4、学习不只是精简学点核心内容或是考点,学习冗余材料不会干扰目标记忆,甚至会增强目标记忆。所以多看相关信息是有非常有用的,不是做什么学什么。
5、注意能够增强或减弱对初级听觉皮层中的听觉信号的反应幅度。我们不可能同时给多件事情分配同样多的注意力,这就导致虽然看似我们同时处理多件事情,但是我们的注意只是集中在某一部分上。一个时段干很大事情其实都是低效的
6、数学能力,艺术创造力等也是刻意练习的,只是你没有抓住点
7、加工言语信息之后,大脑更容易记住信息中的意义,而不是具体的措词,所以平时应该多训练自己听出句子的意思,而不是每个单词。
8、只有用有深度、有意义的方式对刺激材料进行复述时,复述才能促进记忆。也就是不只是无味重复可以记住,而是要调动所有知识帮助记住单词课文
9、技能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认知阶段,关联阶段和自主阶段。只有达到第三个阶段整个过程变得越来越自动化和迅速,才算有所成果。
10、单一技能是不够的,如果要通达知识高层就要多学习,学习的东西是为了综合应用,比如文献,可能需要英文,表达式需要数学等,还有推理,归纳等等。
11、只要我们用脑,我们没有停止行动,没有停止学习,我们的大脑就会帮助我们生出新的神经元。终身学习是可行也是需要的,老了不是一定不中用。
12、灵感不是来自灵光乍现而是不断探索研究,向着目标任务前进的顿悟
13、定势效应:解决问题时候,人们会受到自己的经验影响而倾向于选择某些算子,这种问题解决的偏向称为定势效应。
14、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按照主观效用和主观概率做决策。
15、专家反应速度快是因为脑中存储了很多问题的解,回答时直接进入模式识别。
16、学习效果与对记忆材料所用的方法,即加工水平有关。
17、改变突触连接,脑能使它自己重新生成一定的模式。说明持续学习新知识,新内容,勤于思考会促使大脑进行深度开发。
18、个体之间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对于不擅长的认知领域,我们就是会花费更多的努力去解决问题,这是正常的。而且这些能够通过练习来弥补
19、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通过有目的的练习成为专家。
20、爬山算法说明,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时,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也要看一下这个方法对于长远来讲是不是有有利,不能鼠目寸光。
21、技能不可以迁移。只有技能背后的抽象知识才可以迁移,比如类比。所有要多关注抽象的知识和类比,多透过现象看本质
22、对单词的识别通常不是即时发生的,它可能信赖于对后续单词的知觉。
23、具身认知的观点强调动作的贡献以及动作如何将我们和外在的环境联系起来。简单说就是身体运动,环境和互动都有助于认知学习。
24、我们的许多问题源自我们没有能力处理超负荷的认知需求
25、有效学习策略包括预习、提问、阅读、反思、复述和复习这六个环节,和我那种“阅读+理解+做题”的学习模式完全不同。有效学习强调提问的重要性,从开始预习一直到最后的复习,都要针对书上的内容一边问自己问题,一边尝试着去解答问题,还可以将读到的东西与生活情境相联系。这就是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也说明费曼学习或是RIA便签的原理来源
巴浦洛夫的狗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摇铃。当狗见到食物时,自然会分泌唾液。但巴甫洛夫发现,狗在听到铃声时即使不给食物,也会分泌唾液。这种现象称之为经典条件反射。其过程如下:
1、食物可以使狗流唾液,流唾液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反应。食物是一种无条件刺激。
2、铃声不会使狗流唾液。铃声是一种条件刺激。
3、巴甫洛夫把食物和铃声配合起来,使狗学会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4、最后,即使没有食物,铃声也可以引起狗流唾液。
则会就是经典的条件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基础下加上一个条件这里就是铃声,
而我们婴儿的握手,吮吸等就是一种,比如饿了会想着吸奶,但是可能吸了被子,以后也会习惯了吸被子
斯金纳的鼠
这个就是强化的基础,简单说就是凡是可以促进行动发生频率的就是强化,比如我们的鼓励
而是行动频率降低的就是惩罚,
比如 人们对于社交的恐惧意味着社交行为频率的降低,即受到了惩罚
很多人从稳定性格上是内向 ,而有的是外向,但是通过环境和周围的刺激可以对外显性格造成,比如如果经常受到了嘲讽,欺骗和污蔑恐吓等负面信息,那么性格会逐渐失去社交的情绪,而导致内向。
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反射来说明,侮辱和漠视(无条件刺激)引起焦虑和胆怯(无条件反应),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于中性刺激(社交)的呈现总是伴随着之后的侮辱和漠视(无条件刺激)。
这个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环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孩子学语言的时候,很多人说不能输在起跑线,其实是说到环境,因为我们发现自己小时候可能什么也不会,但是很好模仿,即使方言也是在环境反馈中习得,而到了高中以后我们再学习第二个语言是非常难得了。
桑代克的猫
实验过程:一只饿猫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笼里,笼门紧闭,笼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笼内有一个开门的机关,碰到这个机关,笼门便会启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笼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以开笼门的行为。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这也是对于很多系统科学的学习认知领域的基础来源,这几个实验就是行为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hubel and wiesel的猫
这就是深度神经网络的启发来源,1962年(神经网络的发源时期),Hubel和Wiesel对猫做了个实验,发现猫的视觉皮层对信息的处理是一种层级结构,也就是说它是一层一层提取信息的,最简单的信息在最前面提取,然后不断地对简单信息提取,逐渐就得到了高层次的抽象信息,也就是图片的识别也是对于猫的视觉研究的启发的。
但是我们真正大脑的神经网络是更为复杂,这个猫的实验是对于神经系统的
沿着神经科学的脚步:Jones and Palmer 在1987年发现猫的V1区域对视觉信号的响应和数学里面的gabor小波基非常相似,gabor小波基也曾经长时间用在图像处理当中。
科学家发现的东西是相互促进的,同时我们也会感叹大脑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