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笔记】
P116. 所谓志业,矢志于此,立志于此。达到这种境界,我觉得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更需要以自己为理由,而不是做不好什么事,都怪别人。
P117. 其实所有的挫折,所有的强大,所有的不幸,我们都不要在别的地方找理由,先在自己身上找理由。
羡慕别人不等于要贬低自己,我只是在自己身上找到了悦纳自己的理由。
你一定要在自己身上找理由,找到依据,找到自己发展的前景。
以教育为志业,我们还要把读写作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工作来做。
P118. 以教育为志业,一定要以实践为路径,就是不断磨课,不断磨自己,不断折腾。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诚恳而热情,质朴而善良––这是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美好的教师形象。
P119.小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都是人类的问题也是人类最核心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孩子能记住的往往都是老师对他的爱、对他的情感、对他的态度;到了中学阶段,孩子表现出的是青春的理想与激情,对生命的觉悟与启迪;到了大学阶段,则更多关心学术上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见解与一种生命的立场;到了读硕士博士时期,他们可能会对导师的研究方法、所拓展的领域、具体的文风、价值观等这些东西感兴趣。
一个人成长的速度,有些速度是被限定的。
p120.人的生命成长,它不是受外在限制的,而是受内在限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速度。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才是合情合理的。而且,“适合的教育”一定比“高效的教育”更加遵循人性的特点。
“适合的教育”是回归性的,它会回归到人性,回归到儿童的特点,回归到在地性。
p124.世界上有三种人看不出来,一种是圣人,圣人看起来非常平常,看不出来他的深度;第二种是大奸大恶之徒,太厉害,会隐藏;第三种是儿童,可塑性强,也看不出来。
作为小学老师,更要遵循人性的原则,要按照人性的方式,而不是遵循所谓的具体考核目标,你只能这样做。
p125.
在我看来,小学教育存在的真正困难不在所教的知识上,而在于怎么把课堂变得极具吸引力,怎么能够更多的去理解人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怎么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在研究儿童上。现在的教育,让我们很难去做儿童的研究。
一个能够当班主任的人,理论上可以当一个国家的总统。这些在人性方面,道理上是一样的。
从管理一个班级到管理一个国家,道理是一样的。所有的老师都是人才,他们有演讲能力,有组织、调整的能力,有临场处理各种困难危机的能力。虽然这个职业具备很多优势,但往往都被人低估了,没有人能够这么细致的去观察一个班级,一个老师每天所做的工作。大多数老师都能说会道,哪有老师给学生讲课时拿着稿件的,只有没有当过老师的才会拿着稿件。
图片
我的分享文稿
亲爱的各位教育行走的美仁们:
大家晚上好!
首先我要感谢陈美柔老师主持,感谢李磊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对今天的分享又多了思考。
今天是我第三次参与“月度悦读,共读书写”》分享,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以教育为志业 回归到人性》——共读《教师的使命》第三辑有感。张文质老师的这本《教师的使命》放在我的床头,每晚睡前都会读,太多经典的语录值得我学习和思考。今天在分享之前,我又把第三辑又从头到尾的看了一遍,我感觉每次读都会有新的感受,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看到张老师娓娓道来的一些观念和我根深蒂固的一些陈旧的教育思想在对抗,慢慢地融化了我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其实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因为这些思想从我出生就在不断重塑着我的行为,而且二十几年传统应试教育对我的影响是深入骨子里的,我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没有现在的幼儿园。我们上学的起始年级应该是叫育红班,也就相当于是现在的一个幼小衔接。然后,我是1992年上一年级。1997年香港回归的那一年,我正读初一。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小学是5年制,也不像现在的6年制学制。所以读张老师的书就要慢下来品,就像张老师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样,我们不仅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慢下来,要深入孩子的心灵,我们在学习阅读成长中也要慢下来,要和优秀教育专家的思想去碰撞、交流和融合,只有在这样不间断地阅读中,我们才能慢慢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认知。
读第三辑——《以教育为志业》,让我在脑海中关于读了这本书的点点滴滴也开始在心中缓缓流动,慢慢地展开了和自己的对话。
一.让孩子成为孩子
其实这句话是很矛盾的,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孩子不一直是孩子吗?他们不是孩子是啥?但是很遗憾地是读完张文质老师的这本书,结合我现在的教育生态环境,我想到的那一声呐喊来自鲁迅先生:救救孩子!一百年前的呐喊却如此生动地摆在了我的面前,有可能我杞人忧天,但是从我经历过的小中高的学习来说,我真的想说出这样一句话:救救现在的孩子!
每当在手机上看到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就自我轻生,失去生,失去生命。当我们看到有些孩子早上6点钟或者5点钟就起床去学校,晚上11点多才回到家。把书包重重的放下,可能还没有吃饭,然后又要投入学习。他们的睡眠时间很短,他们的学习任务很多。这些孩子让我们感觉到真的很不容易。
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却没有那么多的心理问题?借用张老师文中的理念就是,我们一直都是孩子。那时候的教育遵循了我们成长的规律,我们的父母那时是敬畏教育的,我曾经因为自己犯下错误,老师处罚了我,当时老师用尺子打了我的手,回家后我告诉妈妈,结果妈妈又狠狠的批评了我一顿。没有问我是什么理由,爸爸说,既然老师批评我,那一定就是我的错。其实那一次老师打我的理由是因为我那次数学成绩没有考好,没有考到很高的分数。因为有很多题我当时不会做,数学老师认为是我马虎了,没有做好,所以他处罚了我。
那个时候的老师是有一定的惩戒权的,即使老师在学校批评了孩子,或者是老师打了我们的手掌或者其他,但是家长也不会站在老师的对立面。家长可能更多的会理解老师,而且会把很多责任推到应该是孩子自己身上出现了问题,然后和老师一起教育自己的孩子。
那时候的我们老师管的严,家长不管,但是放心交给老师,而且从来不会到学校找老师的麻烦,老师也放心去管教我们。我们放了学也没有那么多的安全隐患及焦虑。下午放了学,我们女生会跳皮筋,扔沙包,跳绳,玩过家家游戏;男生会用纸折成面包硬装趴在地上玩,滚溜溜球,玩摔跤游戏。我一直想那时候的我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向往,我们也会在错误中不断受伤,但是从来没有因为受伤而产生心理问题,这与当时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宽容离不开的,那时候我们的同学没有一个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就在于张文质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只是儿童,我们在儿童的世界里自由成长了起来而已。
但是现在的孩子还是孩子吗?我真的充满了无限的怀疑。我们教育的内卷已经从高考来到了小学,从社会来到了教师和家长层面,我们更多的老师的时间精力都是放在了学生接收知识和老师能力的培养之上了,家长也过度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我们所有在校的时间都用来关注孩子的学习和考试,现在还有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其实每个孩子回家的时间都已经很晚。像我们这边的个别学校,早上7点多到学校,下午课后服务是6点半结束。但是,有些老师可能因为孩子的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就会再延时一下,估计到7点左右。相当于孩子只有中午吃饭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是在家里,其余时间孩子都在学校学习。相比于那些寄宿制学校来说,可能孩子早上七点多送到学校,一直到晚上七八点接回家。他整个一天的时间都是待在学校里的,更多的时间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休息的时间,玩耍的时间,甚至课间10分钟的时间都被早早的剥夺了,或者是其他孩子没有玩的时间,没有放松的时间。有的孩子晚上上完课后服务之后回家还会有作业,有的孩子可能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觉,没有充足的睡眠,没有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没有在校成长的喜悦,没有学校喜欢的老师,校园里面的气氛。对于他们来说,就像牢笼,甚至像地狱,他们怎么会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生活呢?
张文质老师的呐喊振聋发聩,是啊,我们从来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没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内心需求,导致孩子在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窄,越走越郁闷,而且开始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抑郁、暴躁、焦虑、自残甚至自杀,这都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所以我们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一定不要过度干涉或者扭曲孩子的成长规律,多陪伴鼓励孩子,多尊重关心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一些孩子。我们学校有些孩子,他可能就是自己自己会伤自己。然后,我认识的一些朋友的孩子,他们读初中,读高中。经常会出现厌学,不想上学的这种情绪。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要过度的去干涉或者扭曲孩子的成长规律,多花些时间陪伴鼓孩子,鼓励孩子,多尊重关心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上幼儿园,那么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就会在孩子回家之后,要多陪孩子读绘本讲故事,陪孩子在睡觉前聊聊天,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幸福的;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上小学,放学的时候也不一定要让孩子刷很多的题,我们可以像张文质老师那样,做到“每日三问”——今天在学校里过的怎么样啊?有什么特别快乐的事情吗?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的?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状态,还有他们的学习情绪各方面。如果我们的孩子处于初中或者高中阶段,可能很多时候孩子不能经常回家,也许我们相见的时间很短。就是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那么在很短的有限的时间内,希望我们不要过多的去问孩子的成绩、孩子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多关心一下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二.在教育的天地实现人生价值
人活一世,要有自己热爱的事情,这样人生才有意义。 读完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我就在想张老师用他的文字温暖着我,给我教育和生命的指引。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朱永新、李镇西、陶行知、魏书生等老师一样,都是用自己的信仰和力量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生态,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国之大者,当代教育家,也是我一生追随学习的榜样。
在读《教师的使命》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在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发现有一些理念也是和张老师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我从小学习很一般。因为我的脑子就是不是很聪明的那种,用我们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可能比较用功,比较努力。但是,如果老师讲过的一些题,我可能都能直接做对,碰到一些难题需要思考,需要灵活的时候,我就会丢分。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我。
我从小学习就不算好,脑子不灵活。小学的时候还没有很明显,但是到了初中就开始成绩下滑,到了高中我成了班级妥妥的学困生,我曾经数学和物理成绩考过不及格,让我伤心落泪了好久。不是我不努力,而是真的感觉有难度。我求学阶段遇到的老师大部分都对我很好,但是也有我两个非常惧怕的老师,到现在我心里还有阴影。
所以在2008年参加工作的第一天我就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好的老师,让我的孩子喜欢我,而不是让他们害怕我。让我的教学使孩子产生兴趣,让他们在快乐当中学习到所需要学到的知识。我经常会学习那些对我好的老师的优点。一定不要成为伤害我的老师那样的老师,而是要学习那一些对我好的老师的优点。虽然我是学困生,但是我的班主任田老师和英语老师从来没有放弃我,而是发现我的闪光点表扬鼓励我,到现在我依然记得他们的好。毕业第一年我就去了我班主任家给她汇报,虽然我学习不是最好,但是我考上了老师,没有给她丢脸。 而且那时候两位老师对我的影响也慢慢的塑造着我的教育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用心关注影响每一个孩子。这个理念一直坚持到现在十六年了。
我从刚开始给孩子购买图书、文体器材、陪孩子过生日、写生日祝福信到带领孩子们用互联网看世界,再到这几年开始关注孩子心灵及心理健康想走进孩子的心灵,我一直走在这一条路上,我从工作时到现在的一些孩子还和我联系着,我想我一定在他们的生命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读了张老师的《教师的使命》,我发现还是有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思想在影响着我,对于知识的传授讲解上,对于应试的一些行为都很简单粗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成长规律,这也是我下一步需要学习改进的。但是我一直知道我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就在教育命业上,我会宽容孩子的缺点,发现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希望能够激发起他们对于学习和生活的兴趣和热爱。而我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阅读、写作,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因为我知道只有我越来越强大,我才能够更深刻地影响更多的孩子,甚至改变他们的一生,这也是我教育一生的追求和信仰。
三、保持一颗童心,回归到人性起点
童心,是生命中最纯粹的宝藏。保持一颗童心,意味着拥有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不被世俗的繁杂所束缚。
当我们保持童心时,会以新奇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一朵花的绽放、一只蝴蝶的飞舞,都能带来无尽的惊喜。我们会像孩子般追问为什么,不断探索未知,这种好奇心驱使我们去学习、去成长。
我记得前两天我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班的学生突然对我说:“Ellen老师,你看外面。”我看到窗户的外面有一只比较大的鸟,正卧在旁边的一个鸟窝上,因为这个鸟窝是我们班的孩子很早之前就发现了。鸽子妈妈在这里下了两个小蛋,有两颗蛋。然后孩子每天都会到那里去看一看,小心的守护着这两个蛋宝宝。但是那一天我们看到的是一只很大的鸟飞过来,衔走了其中的一颗蛋,然后,孩子们看到的是,他飞到了一个房子上,并且把这个蛋壳打碎吃掉了。当时,我和孩子们心情都不太好。然后孩子们说:“老师,如果这个妈妈回来了,看到这个,他一定会很伤心的……”不久,鸽子妈妈飞回来了,它看到窝里少了一只,便又飞出去到处寻找失去的宝宝。
其实我当时也在想,孩子们的心灵是非常的纯真与善良,所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要过多地去剥夺孩子的这种爱心。要回归人性的起点,回归到那份纯真与善良。我们要以童心待人,不设防,不功利,真诚的与他人交往,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关爱我们的学生,给予帮助。为他们传递爱与希望。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让我们守护好内心的童心,以简单的快乐和纯粹的爱,回归到人性最美好的起点。
保持一颗童心,回归到人性起点,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追求。童心代表着天真无邪、充满好奇与幻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被现实的压力和责任所累,逐渐失去了这份宝贵的童心。然而,当我们努力去保持童心时,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纯真世界的大门。
从心理层面来看,童心能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拥有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孩子不会因为一次失败而气馁,他们总是充满活力地去尝试新事物。保持童心,我们也能以这样的勇气去挑战自我,不畏惧失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童心使我们更容易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连接。孩子之间的友谊往往是纯粹的,没有勾心斗角和利益算计。当我们以童心与人相处时,会更加坦诚、善良,能够放下防备,真心地去关心和帮助他人,从而收获更加深厚和美好的人际关系。
回归人性起点,意味着回归到最初的善良、宽容和爱。童心是人性中最本真的部分,它提醒我们要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珍惜身边的一切。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忙碌于追逐物质和名利,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保持童心,能让我们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回那些被遗忘的美好品质。
张老师在书上120页说,适合的教育是回归性的,它会回归到人性,回归到儿童的特点,回归到在地性。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有回到教育本身去理解的态度,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的思考。我也是在思考当中去学习去感悟。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当中,让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当中还有很多不足。从书中来汲取营养,感谢张老师,也让我在《教师的使命》这本书中学到了更多,“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
总之,保持一颗童心,回归到人性起点,是一种对自我的救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忘童心,用纯真的眼睛看世界,用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图片
徐立华老师点评
图片
王春艳老师的声音特别甜美。王老师围绕着以教育为事业,回归人性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王老师的分享可以看到他从学习到反思思考到更新自己的理念和认知,再到自己的实践。我想到《小王子》中有一句话,大约说的就是,“我们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但是却很少人记。”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当我们成为老师的时候,面对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需要给他们怎样的陪伴呢?我们是否因为我们的学业给了他们很多负担?我们要怎么做呢?
王老师给我们提出陪伴、鼓励、关心、尊重孩子。而且在每个不同的阶段,王老师都给出自己不同的建议,这些建议也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同时,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成长与实践。并且提到了影响自己的老师,也希望自己做让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成长的路上都遇到了一些对我们有影响的人,这些人或者是我们的老师,或者是我们的父母,或者是我们的亲人,但是在广泛意义上讲都是我们的老师。
图片
乐观向上的雨燕
向阳而生,追光而行
阅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