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系辞传上》第四章笔记,今天的笔记有点长,是第四章全部的笔记。
原文如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是什么样的书?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准”是齐平、相等。“弥”是普遍,就是说广泛、宏观地包罗了一切的事物。而“纶”,原本是指蚕丝混乱的时候,将它整理至井井有条。
就是说《周易》这本书,是“弥纶天地之道“的学问。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内容和规律都包含在里面,所以说与天地之道相等。天地之道说的是《周易》讲述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变化。
那《易经》道理是怎么来的?是以前的圣人“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仰望观察天上星辰运行的轨道变化;细心地观察大地的纹理、条理,隐寓大地规律之意。
“是故知幽明之故。”“幽”是不可见的,就是在现象和事物背后的性质、内容、规律等;“明”是可以见到的。就是现象和具体的事物。可不是什么鬼神之说,也不是迷信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像我们看见乌云密布,这就是现象,我们得到的结果就是可能会下雨是一样的道理。所以通过观察天地,就可以了解到天地间可见的万事万物和不可见的规律。
死生之说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对事物的开始和终了进行仔细考察,就可以知道死和生的原因。就是说,探究事物的开始,复归事物终结,所以知道人和万物的生死规律。
要想知道它的终点,首先要想到它的开始。要想知道事物是怎么开始的,就要追溯上一件事的终点之后,你为什么开始这件事。真正的开始应该是在上一件事情结束之时。因为如果没有结束,你是不能开始下一件事情的。
所以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任何事物在变化过程中都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有与无相继替代与变动。
像草木在生长到尽头时,它的种子也就播种了下来,等到来年的春天时,又重新成长了起来。这就是佛家讲的轮回,草木是怎么来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阳凝聚之气,古人认为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因素。游魂:浮游的精魂,即消散的精气。阴阳二气凝聚而生万物,精气离开物形,便是由生变为死。
精是指阴,气是指阳,精气就是阴阳两气,阴精阳气的结合或聚合就变成万物,包括天地、动植物、人类、鬼神在内。由于阴阳两气的不同分量、不同品质的结合,才变成了高低不同层次的万物。
“游魂为变”,“游”是游荡,即是离开原来的地方。
《春秋左氏传》云:“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当一个人刚刚出生,那时他只有魄。等到魄产生后,才能动能思考,就叫作“魂”。就是说,一个是肉体的部分,一个是精神思想心灵的部分。
“魄”是指我们眼睛能看、耳朵能听、身体能感受寒冷、肚子能感受饿和饱,这些就是魄,指人体生理作用。
心灵、思想、精神部分,考虑事物是魂的作用,魂和魄都是指人的生前,并不是死后才叫“魂魄”。
“游魂为变”,当你的魂游离身体,只剩下肉体,那便有变动,即是死了。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就是阴精阳气的凝聚结合,形成了万物。而阳魂和阴魄分离后,事物就会消散,还原为阴阳两气,这就是变化。
鬼神真的存在吗?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通过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鬼神的实情和他的大体状况。所谓“鬼神”也者,就是阴阳两气变化所表现出来的功能,和我们人类、万物也是由阴阳两气聚合而成,没有不同。只不过低级的两气变成石头,高级的变成神,都是阴阳的变化。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整个宇宙万物、包括鬼神的生成变化了。
还有一种解释:所谓“鬼神”,是一样事物两种不同的称呼。当一个人生前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力很强的人,一些伟大的人物,或者通过他的学说,使后人遵从;或者通过他的事业,令后人得益;或者通过他的道德,成为后人仰慕、模仿的对象。他在后人心中存在,他便是“神”,不是庙里求神拜佛的“神”。
其实都是活在我们心中,而不是活在外面。“鬼”也一样,例如心中有鬼,鬼即时出现;心中无鬼,鬼就不会出现。
大部分人生前浑浑噩噩,不知为什么原因生,死后做鬼依然浑浑噩噩,也不知为什么原因死,可能他的子孙还会挂念他,但全世界的人早就忘记了他,他已消失于人间,因此这些人就叫作“鬼"。
《易经》的运用和目的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得了道的圣人智慧、成就,同天地的法则一样。“与天地相似”,一切合于自然之道,“故不违”,不会去违反天地之道。
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效法,我们人生的境界始终与宇宙的法则、天地的法则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不违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则。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圣人掌握了《易经》的原理,体会到宇宙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原理。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中通人事,它的知识高明到,天下万物无所不知的境界,便是“知周万物”。
光知道没有用的,还要能做到,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现代人与古代在认识上的区别。
现代人的智慧其实已经超过了古人,但是古人能做到的现代人未必能做到。古代儒家对学问的看法,重“知”,但更重实行。要将所学实践于人间,才算是真正的智慧。
便能够利用《易经》的智慧,“济助天下”,尽管有很多的艰难,但“故不过”,不会有错误。
怎么样做到乐天知命?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在非常时期,要懂得利用些手段,但不会违背原则,不会超过合理、适当的标准,解决各种问题。所以能够“乐天知命”。乐天就是就是感觉到安乐,是心的感觉。天就是指天的规律、自然规律。
为什么会“乐天”?因为知道自然的规律,利用自然的规律,顺从自然规律去做事情,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要知道,天是不会帮助人,也不会去危害人。但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所谓“知命”,就是知道自己受限制,明白在限制中有多少自由,然后在这有限的自由范围之内,自己发展到最大的限度,这就是能尽一己之性。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生命的价值。
“天”也有没有限制我们的方面,那就是,在进德修业,扩展人性善良的伟大,扩展人类知识的伟大,为了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当前的幸福着想的做法,这一件事上,“天”并没有限制我们。
所以,“乐天知命”,就是知道规律就有预见性,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追求人生中自己认为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通俗的讲就是,明白自己这辈子是要做什么的,“故不忧”,今生也就无憾了。
比如,你在“潜龙勿用”,的阶段。如果你明白了,这正是你发达的关键,是宇宙的必然性,你就不会因为个人暂时的幸与不幸而忧虑。幸运来自你个人的努力,亦是时机的因素。同理,不要成功后,以为全是自己努力和聪明的结果,以致骄奢淫逸、刚愎自用,那必定会到“亢龙有悔”的地步,一跌倒就永不翻身。好运时不要用尽,坏运时进德修业,一生都会幸福。
明白了宇宙的必然性,你就不会因为个人暂时的幸与不幸而忧虑。所以说,没有什么烦恼。因为痛苦与烦恼、艰难、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得意也是,失意也是。每个阶段都会变去的,因为天下事没有不变的道理。
所以,“乐天知命”,就是了解天最高的哲理规律后,就乐于顺从天的规律;“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土”是指土地。就是安处于自身的环境,实践大地的仁慈。也就是老子讲得“人法地,地法天”。
大地容纳万物,生长万物,可见大地的仁爱之心是到达了极致。
我们应效法大地的精神来做人,效法大地爱护万物的德性,实践我们仁爱、仁慈的精神,“故能爱”。所以说仁者爱人,像大地一样地爱人,像天地一样,只付出,一点也不求收回,这就是最伟大的仁。
《易经》的功能是什么?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宇宙的一切学问,都离不开《易经》这个范围。就是说天地之间、人世之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在易道易象的范围之内,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于《易经》的道理之外。
“曲成万物而不遗”,这世间万物,向来都是迂回曲折、无往不复的。老子讲“曲则全”,委屈往往会得到保全,在对待人的方面,就是以谦卑的处事姿态来待人接物,避免受到外界伤害,以此保全自我。
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完美,这世界没有完完全全符合自己心仪的标准,最恰当的状态就是能接纳生活中的不完美本身,才是一种相对圆满的人生。所以说是“曲成万物而不遗”。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昼夜”就只是指白天和晚上,由日夜一明一暗的现象,就知道有阴必有阳,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黑暗的一面。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阴阳之道,便是宇宙或天地最基本的原理,如果能够明白,那你就能真正了解一切的事物。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没有固定处所,而《易》不拘于固定主体。
神就是道,是阴阳的变化,是无所不在,也无所在,没有方位,没有象形的。《中庸》上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道,是就在我们身边,不曾有片刻的离开。
“易”《易经》是没有固定的方法的。就是演绎天地的变化,易以用为体。体在用上看到。无用就无体,体本身看不到它的功能,只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
比如说,《易经》的功能是什么?是占卜?还是管理或是养生,等等。归结到一点,《易经》是讲述天道的书,但又不仅是讲天道,是通过天道来讲人道,让我们按照天道来做人做事,让我们了解天道来改命,这便是《易经》的功能。
《系辞传上》第四章笔记差不多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