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强调“学”。学是认同自己,进而认同自己社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有志同道合者一起努力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学问日益深厚,自信日益坚定的时候,就有了更明确的 价值主张,不再在乎他人的看法(人不知而不愠),所以也会更加坚定教化民众的重要作用。
在孔子的眼中,“学”有两种或两个层次,一种是品德和心性的修养,一种是外在知识的学习。他认为发自于心的善良和对他人的爱是为人基础,包括对长辈(孝),对兄长(悌),对上级(忠),对朋友(信)的态度和为人处事,这是立学之本,只有学习了这些,才有资格去学习其他的知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对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教育子女,更加重要的是,塑造更好的自己,所谓通过每日的反省,来检讨自己基础学养中的行为是否得当,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过则无惮改)。也正是我们通过自身的这种行为,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品行,也就实现了教化,对孩子而言也就实现了其基础的学习。
在这一章儒学基本的概念都体现了出来,比如孝、仁、义、礼、忠、信。这些概念大多发自于心,或者是社会基本规范,属于人生必修课。
在这一章孔子的性格和基本形象也展示得出来,“温良恭俭让”。君子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也表露了出来。概括的说君子是“好学”的,何为“好学”?君子关注与人生大事,不在乎食宿等小事,勤劳肯干,谨慎说话,而且亲近有道之人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都说,将《学而》作为第一篇,是有其深刻含义的。我也这么理解,这是开明宗义的第一篇,试想自古以来的儿童启蒙皆是从这一天开始,他们和我们一样,读罢此篇,仿佛看到了圣人的形象,感到圣人的品行,以及他给我们指出的修学的层次,也告诉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生,作为群体的社会最重要的是什么。
本篇的修行实践:
第一,思想观念改变: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人群之中,尤其是亲密的“朋友圈”中的人。按照不同角色近好责任则是成功的人生。
第二,日常功课:
1、每日反省
2、积极改正
3、亲近贤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