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全校班主任会议上,校长谈起一件事,说就几个负责的领导在拼命喊迟到的学生“快一点”,而其他班主任无动于衷,不闻不问,不帮忙一起管理。他说这个现象相当不应该发生,如果有教育局领导来检查,只凭这一点就认为你这个学校不行,管理不行。
校长说这是主人翁精神的淡漠。他对这个现象表达了失望,也隐隐提出了批评。我完全理解领导的话语,站在他的角色与立场,考虑的是整个学校的团队建设,这个现象无疑是对学校团队建设强有力的否定。我也完全能感受到领导的感受,因为就如同我管理班级一样,对班级不关心、冷漠的现象,我也会很生气甚至愤怒,还会想说,怎么都不爱集体呢?怎么集体观念那么淡漠呢?是的,我理解,不同级别岗位的人,思考的事情,想事情的角度是不同的。
当然,我也要为老师们说说话,我是一名普通老师,如果领导给我带高帽说我不爱集体,集体观念淡漠,我是不认可的,还有些不爽。站在老师的角度,我不去催促,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分工问题,班主任没有义务管理全校其他班级学生的迟到现象,除非那里有自己班级的学生,即便有,也未必大庭广众地喊叫,这个还涉及性格问题啊!一方面是觉得这个事情没那么重要,还不值得班主任较真地去喊叫,就是这个事情对领导与班主任的意义是不同的。这就正如班级管理对班主任与学生意义是不同的一样,班主任需要考虑班级管理,需要考虑班风学风,可学生不需要直接考虑啊!另一方面是在人多的环境里,义务真的容易分散,环境让大家没有承担义务的压力,大家都可以做的时候,大家都不想做了,这是环境的力量。
这个现象显然也是不好的,也是体现没有团队精神,没有主人翁精神,更没有体现学校的文化,可以说没有文化了,因为文化特别是好的文化会作用于人,使人热爱集体、乐于奉献的。那这是什么原因呢?理解领导的同时也明白这里有长期形成的本质原因。一是关于制度文化的问题,制度中的分工使工作更细致、更明确,某种程度做事效率越高,同时反映的问题是合作机会的萎缩。制度既要强调分工的明确,也要强调合作的必要性,如同新任校长所说的“分工是相对的,合作是绝对的”。二是学校团队的凝聚力很弱。什么是凝聚力,我的理解是,表现在个人身上时对集体的热爱与对归属于集体的自豪感,个人会很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它变得更好。而很明显,在我的学校里,这种合作的文化是没有的,这种凝聚力是很弱的。
怎么办呢?人是聪明的,是面对问题善于思考的。那就是根源在哪里,解决的方法就在哪里啊。一是不断强调制度文化的双重性,即强调分工的明确,也强调合作的必要性,让大家理解合作的价值,从而发自内心的乐于合作。这样我们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不会出现在擦黑板的值日生请假,倒垃圾的值日生不愿意帮忙情况,这真的很被动也很失败好吧!二是想一切办法提升团队的凝聚力,怎么提升,首先这里得有严明、有方法、勤快以身作则的领导层,还要尽可能多,因为一个人的力量带不动全体的成员啊!这也可以体现班干部建设的重要性啊,它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带动,班级所有事务都难以实行,更别说班风学风建设了。
我逐渐领悟到建设所有团队都有底层的逻辑方法,其目的就是使事情办得更好,成员还能在团队中成长,获得幸福感。团队建设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一是在观念上要统一目标统一思想,如果不统一,一定不是采取强迫的方式让对方服从——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可能从心里服从强迫,而是采取谈话,让对方理解自己的初心;二是强调制度、方法上的分工与合作辩证关系,唯有这样,事情才会做得更好,当然制度最好是团队成员自己参与完成的,而不是领导头脑发热下的命令,这样成员才会甘愿执行,否则也是口服心不服啊,甚至用变相的怠慢工作表示抗议啊!
要学的团队管理很多,接下来的是要统一思想目标,然后集体出谋划策补充班规,再然后真的要选一批得力的班干部啊!路漫漫,那就慢慢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