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手势
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为了人为的游戏。
2、束缚思考的东西
手势教学在操作上制约着学生,被强迫使用手势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被强制的将自己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分成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因为只能赞成或反对,所以一开始就把那种既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意见排除在外了。
评:以上两点这是实实在在的把学生当成了被操作的对象
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恰恰是这种模糊的多义的意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的程度。
评:事情并非非黑即白,也有灰色
手势教学里更大的问题,是应用此方法的教师似乎有一个牢固的信念,认为思考或意见都应该清楚清晰的表达出来,正因为此,就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的表达赞成、反对、提问的立场,清楚的说出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声音再大一点!”“再清楚一点!”都是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
谨记:在学生那些踌躇不定的,没有把握的发言中孕育着微妙的、不确定的模糊暧昧的思考、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千万不要把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言语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给他们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撇到一边。这是教之大忌。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确定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不确定的言语能深入其他学生的心中能有实实在在的说服力。
束缚思考的东西是:比起不确定的回答来还是更要求清楚明确,比起小的声音来更要求声音洪亮,比起模糊的表现来更要求明晰的表描述,活泼热闹的一个接一个的教学活动,就是好的教学的主体性神话,这些牢牢的捆住了教师的头脑和身体。
3.主体性的假象
课堂上经常听到补充这个词语。课堂上慎用补充的说法。
因为如果发言是表现自己的一种理解方法或者想法的话,无论其发言怎样,应该是没有什么好补充的。
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应该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视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而不论对什么课题都抱着积极的“”态度、关心、欲求”的学生,在认知上是不健康的,是思维逻辑懒惰的学习者。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实可行的开端是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如果这样认识的话,教师就可以从单方面的要求学生发言的想法中跳出来,而转变为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的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时不可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