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朝代更迭的留存,是集书法、绘画和手工艺于大成者,经岁月沉淀和风雨洗礼,一砖一瓦,一门一窗无不昭显着年代特色和地方风土人情。走进空间,穿越时间,似乎能听到历史的声响,感受到主人的起居日常。
在终南山下五台镇街道有一座民间创办的关中民俗博物馆,两大特色:明清关中典型民居和8000多件拴马桩。大门口,巍峨的赵家门楼让人仰视赞叹。该门楼始建清末,是民国时期某旅长私人庄园入口门楼,高13米,宽5米,结构呈“品”字形,上下两层,中门为巨幅石门,两边附带侧门,原址位于白水县。门楼正面饰有大量精美的石雕、砖雕图案,正上方石匾刻“地通乾元”,两侧门上方石匾分别刻 “光裕” “福履”,门楼背面正上方石匾刻着“终南霞蔚”,整体造型雄伟壮观精美。
走进赵家门楼,拾级向上,左手边就是关中民俗博物馆的核心区域——古民居街区。街区两侧为明清典型民居建筑,多是从渭南、咸阳等地迁往此处。左手第一院是梨园,前是演戏楼后是看戏楼,元年建造,明、清时期翻修,原址位于合阳县。看戏楼分上下两层,视野开阔,门楣梁柱均镶刻大量木雕,取材丰富,造型精美,颜色鲜丽,坐在二楼可将对面的戏台一览无余。演戏楼挑檐高壁,砖雕、石雕图案精美,其故事出处不拘一格,如苏武牧羊,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等,目前正上演的节目是:华阴老腔。
第二处院落是阎敬铭宅院。阎敬铭是1881年(光绪7年)的户部尚书,以善理财出名,该处院落二进二院式,对称布局,明快流畅,砖雕以长安八景、和合二仙、福禄等寓意美好为多。第三处院落是崔家槐院。该院三进三出式,狭长幽深,错落有致,是咸丰年间的大商人崔疙瘩的住所,原址位于澄城县。第四处院子是三朝元老孙丕扬的宅院,两进两院式,大门砖刻对联:良田有种图堪味,书德是福心无尘。砖雕有五子夺冠图——记录五个儿子登科的故事,还有福禄寿喜图的美好期许,主人也是88岁的高寿,院内更是植有一棵唐代的千年古槐。我暗想:不知道元老尚书们是否愿意和大商人比邻而居?怕是不肯的吧。
左手的最后一处院落是耿元耀宅院。该院为四合围院式,有前房两层,影壁、东西厢房和上房。建筑规划宏大,门楼大气,正房窑洞九间,门外有长廊,庭院开朗豁亮,窑洞前方有宽敞轩廊,亭正上方悬挂的木匾“朝元山房”,系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作品。院落内多植松、柏、竹、槐等常绿植物,此时秋梨石榴挂果,处处都能感受到南北方建筑的差异,南方心思细巧似阳春白雪,北方质朴大气似秋高气爽。
在街区尽头是一块“上善若水”的影壁,四个大字一米见方,据说是颜真卿的真迹。影壁后为“稷王庙”。稷王乃农耕文明的始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但供奉稷王的庙宇并不常见,一共二处,另一处在山西。回转身来,在街区的另一侧是毛班香宅院、樊继准宅院、雷致福宅院、孙福堂宅院,院内还设有婚嫁、兵器、度量衡、明清大钟的展览,有的繁复,有的斑驳……千年的信息量附身于古钟、铁剑、秤砣和三寸金莲的绣面之上,大西安真的是物华天宝,源远流长。
关中民俗博物馆的另一大特色是拴马桩。拴马桩是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以澄城县尤多,乃是旧时殷实富裕人家拴系骡马的实用条石,用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高2—3米,宽22—30厘米,常栽立于大门两侧,和门前的石狮一样,既是装饰,还有避邪镇宅的意义。此处拴马桩有8000多件,造型更是空前丰富,有胡人、女人、猴、狮,还有和合二仙等,被称之为“地上的兵马俑”。
从关中民俗博物馆出来,回到五台镇街道,寻一处老店,点鸡蛋炒凉皮、腊汁肉干拌扯面、羊血饸饹各一份,碗大量足,味道质朴纯正,精神和肚腹的双重满足,这样的生活很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