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让我们能在行动之前有所思考,去了解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们,教我们如何利用推理能力来平衡我们的情感,激励我们向人们所能够追求的最崇高理想而努力。——《共情的力量》
《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抚慰受伤的灵魂》是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和凯瑟琳·柯茜共同撰写的一本讲述关于共情的故事的书。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带我们了解共情,并告诉我们如何从共情中获取力量。
我原来以为自己是一个还挺会共情的人,因为自己说话做事很会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发现,其实自己在很多时候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共情。
在书的第一章“认识共情”,作者首先让我们了解共情其实也是一体两面的。而这恰恰是我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角度。一个很会共情的人不就是很会考虑别人的人吗?其实并不是这样。
共情并不是我以为的能够同理他人这么简单。要真正学会并运用共情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关系更融洽,就要充分认识到共情的各个面向。
共情有疗愈的力量,共情也有两面性。
“共情的两面性是指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既能用来助人,也能用来害人。如果可以用共情来控制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并加以利用,那应该也可以用共情来自我保护和防卫。共情就是个矛盾统一体。”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为了说服他人,比如为了推销或是要做成某件事,我们的的确确也会利用共情来让对方觉得被理解、被尊重,从而赞同我们。
而对于共情的一知半解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做到共情。就像我自己,在职场中常常能够思虑周全,但在生活中对待孩子的时候又不会那么有耐心,总是对他们有过高地要求,而没有完完全全地与他们共情。
所以作者说,“共情是头脑做的第二伟大的事,而第一是意识。”
“首先,我们是有意识的——清醒并能觉察到我们自己正在思考和正在感觉着。其次,我们是能共情的,也就是说,我们能在更深层次上相互理解,真实地感觉到他人的感觉,明白他人的想法、主意、动机和判断。”
因此,在共情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觉察,先好好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真正感受和需求,然后我们才能过更好地共情他人,也才会不被有些人利用披着“共情”外衣的手段来欺骗、PUA我们。
作者在第二章用一整章的篇幅讲了他的弟弟大卫的故事。这个悲伤的故事让作者深感遗憾,也成了他成为心理咨询师用共情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当作者带着愧疚的心情回想与大卫最后一通电话时,明白了大卫为什么会最终选择走向不归路,而不是回到家人身边。
作者写道:“我肯定大卫丧失希望是因为他感觉到跟他所爱的人失去了连接。”
这的确是非常让人难过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确认了我们存在的价值。当我们失去了与所爱之人——家人、朋友——渐行渐远时,就会感到孤独和没有意义。
能够得到爱是幸福的。而更令人幸福的是能够付出爱。彼时的大卫因为一连串的错误选择而走向悲剧。他一定对自己也非常失望,也对未来非常绝望。而他在与亲人的对话中,能感受的大概也是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感觉吧。
“没人能看见我的真实脆弱”,这是大概是大卫当时的感受。而那时,作者还不能完全理解和共情大卫。他只想大卫能听劝,回到家人身边。
“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书中的这些话都是作者从大卫这位至亲的遭遇获得刻骨铭心的痛,也深深地击中了我的心。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委屈、愤怒,也是因为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们。我们也无法从家人们对我们的不理解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这对于我也是很大的提醒。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从天真无邪懵懂的小孩到进入幼儿园、进入小学,面对对自己环境将会越来越复杂,学习、生活、交友等各方面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孩子难免会遇到无助、委屈、生气的状况,而作为妈妈的我能不能与他们充分共情,能不能在他们需要理解的时候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当我也有很多压力和情绪的时候,我能不够做出好的示范和榜样,运用正确的方式去疏解我的压力和情绪,而不是把自己的情绪宣泄身上,并能给孩子足够的关注、理解和爱,将是非常大的挑战,却是非常重要且有价值之事。
“在共情的引领下,我们能扩展自己的边界,到未探索的空间,去建立更深入、更真诚的关系。通过自我扩展,我们能赋予我们的内在生命以活跃的能量和意义感。通过理解他人,我们能体验到生命中最具意义的体验——感恩、谦逊、宽容、宽恕、仁慈和爱。
这就是共情之路。共情永不放弃。共情深知人们精神之强韧。用在善意助人上时,共情绝不会使用“败局已定”或“没有希望”之类的词语。”
通往爱与宽恕之路,共情的力量需要重视,共情的能力需要培养。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2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