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虹涛之间
我们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上帝赐给这个世界的礼物,即便有残缺和不完美,众生皆平等!
"讨好型人格"——"好好先生"
最近接触到一个新名词"讨好型人格",对心理学饶有兴趣的我,在度娘的帮助下做了一个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其实,我对于"讨好型人格"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于是我浏览了大量的文章,做了具体而详细的了解,以此来摆脱"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术语上被称为"迎合型人格",通俗点的解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好好先生"。
根据我个人拙见,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潜藏着"讨好型人格"的基因,主动迎合也好,被动迎合也好,都在所难免!
"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1:内心敏感脆弱,有同理心,总能敏锐的察觉出或「自以为察觉」出别人内心的想法。很会为别人着想,而总会刻意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害怕自己为别人「添麻烦」,在获得了别人的帮助时总会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别人的帮助与恩惠。
2. 很难拒绝别人,即便知道对方的要求不合理也会习惯性的硬着头皮满足对方的需求。
在不得不拒绝了对方的情况下会觉得非常的愧疚与惶恐,即便他完全没有任何必要为此道歉。
3.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倾向于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4. 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很少会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总是试图在别人面前营造出善良,平和,大度等「没有攻击性」的好形象。
对社交中争吵、尴尬、意见冲突等负面的状态会十分的不安,总是试图营造出和谐的气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5. 在社交中表现得很「神经质」,因总会担心自己会给对方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说哪些话合不合适、为对方考虑太多等,使其在社交过程中无法坦然的表现自己,反而会令其与别人的社交总会充满了「不自然」的状态。
6. 大多数行为的动机往往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获得别人的认可。
7.缺乏底线和原则,非常能够容忍或者说是意识不到别人在客观上对他的“逾规”行为。
因为其自身的自我边界模糊,所以往往想当然的也以为别人是像他一样没有边界的。
这样就造成一方面他们会因为能够轻易地打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界限而很容易和一些人变得较为亲密,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得不到别人更多的回报和关注而更加痛苦。
以上内容"讨好型人格的表现"引用于知乎。
"讨好型人格"的根源
家庭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讨好型人格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父母“无条件的爱”。
而这也成为了他对今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认知蓝本:我是没有价值的,我是不值得被爱的,真实的我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关注。只有当我不断地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的时候,我才能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爱。
第二个原因在于,在“讨好者”的认知中,对于获得别人的认可与赞赏的途径,只有“讨好”别人这一个方式。
第三个原因是:“讨好行为”已经成为了讨好者的一种习惯,成为了他人格模式的一种。“讨好者”——已经成为了他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成为了他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定义。
内心的空虚永远无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补。
你内心的空虚是永远都无法被“外界”的力量填补的,你一定要真正理解并且接受这一点,然后你才能明白,任何“讨好”他人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这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的帮助和满足。
外界的力量,别人对你的关注那都是你无法控制的,你只能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是要建立在你自尊自爱,建立在你内心充实,能自给自足,不再向外寻求的基础上。
所以对于现在的你而言,你需要认识到:在你自己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永远是你自己,你必须为了你自己而活,你必须为自己完全负责,没有任何外界和别人的力量能够给予你帮助,只有你自己找到你想做的事,只有你努力改善你的生活,只有你令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你的内心才不会空虚,你才能将这种空虚「整体的」转化为充实和富足,并给予你安全感和滋养。
"讨好型人格"会覆盖真实的自己
蒋方舟曾在《奇葩说》中,坦言道,自己也是"讨好型人格",她虽年少成名,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但她依然有深深抹不去的"讨好型人格",而且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走了出来。
她在节目中,关于自己认识到"讨好型人格"是源于朋友的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和一个人产生真实的关系",她反问道:"什么是真实的关系?"朋友回答说:"你可以跟他去争吵,你可以吵架,你甚至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他面前,这就是产生了真实的关系。"她仔细想了一下,她从来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过这样真实的关系,不是因为她情商特别高,或者说特别懂事,再者说她特别善于包容什么的,她不会去产生任何的冲突。
甚至严重到在两性关系中,双方吵架,她会一直打电话给对方道歉,最长达到2个小时,但是对方觉得很敷衍,他就不断挂了电话,在接着不停地打过去,她看到那个来电显示,不是很欣慰,反而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吓得她浑身发抖,她没有警告给对方说你不要在打了,再这样我生气了之类的话,她非常害怕起冲突,让对方不高兴。不仅仅在两性关系中,在工作中的她也是如此,在大学她做过电视节目主持人,毕业后从事媒体工作,当记者,面对的都是比她年纪大的人,在很多事情上,即便认为对方在胡说八道,也要毕恭毕敬地去迎合对方,去肯定对方言语的正确性。于是她收敛了真实的自己,把更多真实的想法藏在心里,内心渐渐积累了很多对他的不满和想要去反驳。在与朋友的相处过程中,她不敢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很愤怒的一面。后来,她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想来也是很可怕一件事。
总结下来有两点,1:在做一件事情的之前,总会去想别人的反应,以及做这件事情是否迎合别人的期待。2: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往往出让了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即使双方不愉快,也不会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世界观的崩塌,从而怀疑整个人生。
她最后,终于在东京学习工作这这一年里,撕去了"讨好型人格"的标签,以正确的标准去面对真实的自我。她在东京没有一份工作,不懂日语,没有社会关系,完全把自己放逐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她不必在意别人的评价。一年里她几乎不怎么上网,所以社交网络上的言论和她无关,她除了写日记,就是看展览,在某种程度上治好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跳出去看待自己的生活。
"讨好型人格"的自己
一直以来,我对于自我并没有清楚的认识,直到我接触到了"讨好型人格"这个词。我渐渐觉醒,发现我丢失了真正的自己。无论是两性关系,还是生活学习中,我都深受其困扰。我一直错误地认为,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能给自己带来所谓的"安全感"。
感情中,每次错误我都会首先认错,祈求对方原谅,即便是耍孩子脾气,渴望对方的关怀和甜言蜜语,不到一两秒就会害怕,害怕对方生气,还会反思自我是不是做的太过了。向朋友倾诉时,她们告诉我:我爱的太卑微了。这样反而得不到对方的珍惜,只有自我提升,得到对方的欣赏,才能在对方心里一直保持吸引力。
学习生活中,班级里我经常以大局为重,大事上从不表达自己的意见,随波逐流。宿舍里有时候一些矛盾,总是选择先道歉,然后默默会自我消化,不敢表现出来,怕对方生气,从而破坏友谊和关系。
适度的、分事情的"讨好型人格",不是盲从
集体主义有利有弊,在国家荣誉和组织机构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确应该以大局为重,但是事情都有个衡量的标准,大家都说好的对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否则那就是冒进主义。它同样适用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记得父亲告诉我一句话,他希望我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对待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对与错都能够衡量。不要一味地迁就别人,委屈自己。
最后我借蒋方舟的一段话,勉励所有有"讨好型人格"的人。
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在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可能是张牙舞爪,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
但是,你如果放弃了追求个人独特的价值,而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很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到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生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样子,而不是委屈求全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
适度的讨好是生存的需要,过分的讨好才会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