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月是特别的,有意义的,我在复利人生读书会听完了一整本《童年不缺爱》,给我的感触颇深,也值得我深深的思考,在育儿方面给我很大的启发。
书中第一章,“看见”孩子,正确回应孩子出现的问题。这里的看见,不是我们说的看见孩子,而是看见孩子背后的问题。
现在的我们往往忙于生活与工作之间,很多时候都会忽略孩子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每天忙于工作,回到家里还要应付孩子的作业,真的是身心疲惫。面对孩子的叫喊感觉很烦。有时甚至会忽视孩子的叫喊或者应付式的回应。
其实孩子都知道你是在认真听他说还是应付式的,以前我就是这样对我女儿的,回家累了甚至都不理孩子,女儿叫多了就会不耐烦的吼她,现在她有时候也会像我以前吼她一样的吼她弟弟,这简直就是我的翻版,太恐怖了。
读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我以前是多么的愚蠢,这样的对孩子,会毁了孩子一生,我要反省自己,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本书第一章第五节,贴标签不是“看见”,而是把孩子设限,我和先生都喜欢给孩子贴标签,以为我们给孩子贴了不好的标签,孩子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其实我们错了,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他说什么就会在白纸上画什么,女儿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我们就会说“你怎么做事那么慢,能不能快点”“你怎么那么懒,自己的东西都不收”等等,现在发现我越是这样说,他反而越慢。反而越是往我说的方向发展。
这要和我家先生商量一下,是否要改掉不好的标签,多给孩子说好的标签,让孩子往我们预想的方面发展呢?这是值得考虑的方向。
写作业时,写没几分钟就在那里玩橡皮擦,玩笔,玩手,看到他这样我心里都急死了,忍不住会说他“你怎么这样啊!好好写”。开始新一轮的说教。写错会提醒她马上改正,不改正就不能写其他的,等等。这些现象你们家有过吗?反正以前在我家是家常便饭。
读了本书过后,我才知道以前的我是多么的愚蠢至极。我这不是在教孩子,我是把孩子逼上绝路啊。
在本书中我学会了,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与孩子联结,做到全身心的陪伴。是多么的重要,
自从读了这本说,我学会了和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每次要生气时,都会告诉自己,告诉孩子,“我看到你这样,我很生气,”我就会深呼吸,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在开始,每每我这样做时,女儿都会直直的看着我。我想她可能在想,妈妈这是怎么了,或者看我会不会真的生气。看到我最后没有生气她又低头继续写作业了。
文章中有一节是用游戏的方式来教孩子,用“游戏力”轻松应对育儿挑战,孩子不起床,游戏来帮忙,孩子不写作业,游戏来帮忙,孩子不肯走路,游戏来帮忙,我尝试用了孩子不肯走路,用游戏的方式,效果很好,真心的想把书中内容运用到生活中那是多么美好啊!
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太实用了,刚开始运用里面的方法时,感觉很变扭,很不习惯,我的改变,让孩子都感觉很奇怪,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但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我的改变会更好的影响孩子的将来。
有过以上育儿经历的宝妈们,都可以去读读这本书,读完会让你受益匪浅,真心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