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

0

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我们今天介绍的是日本作家池田千惠的《起床后的黄金1小时》,重在介绍如何有效地运用早起的时间,尤其是起床后的1小时。作者在书中提出,想过什么样的人生,就过什么样的早晨。“早起1小时”的本质,就是消除各类纷繁复杂、梳理不知所措的内心,让大家学会科学利用时间,高效完成工作。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一起来看看这“早起1小时”的魔力。

1

明确自己的定位,利用早起提升自己

早起时,我们的大脑没有拥塞,做事效率比较高。研究表明,人们可以通过睡眠来整理记忆、感情或经历。也就是说,大脑在起床后处于最为宽松的状态。

所以,我们要利用这1小时中,学会播种。比如职业升级、自我学习提升等。而想要做好这一步,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个明确的定位,我们要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作者看来,志向可以分为工作志向、个人志向、第二职业志向和投资志向。

当我们刚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喜欢工作,想要在公司干出成绩来,这就是工作志向。

可随着工作年限的拉长,工作带来的疲惫感日益明显,我们会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想多花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这就是个人志向。

第二职业志向,就很好理解了。如今很多人都在做副业,就是典型的第二职业志向。

而处于投资志向的人们,往往不想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不想被时间、场所和金钱束缚,尽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想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获。

了解自己的志向,对自己有了清楚的认知,进而可以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计划,也就是做好播种。

2

利用四象限法则做好计划,提高做事效率

早起后,将一天的计划安排好,确定好优先顺序,在作者看来,是我们自己在谋求“播种”。

早上1小时要集中精力,一鼓作气做好工作表,可以按照“紧迫性×重要性”的原则,将工作计划分成四种颜色。

不紧急×重要的事情,用“播种”的红色。比如说运动、学习等事情。这些事情,只有平日不断积累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用红色标注,表示其重要性。

紧急×重要的用“收割”的绿色。这一项里的事情是和目前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用绿色标注。

紧急×不重要的用“疏苗”的蓝色。这些事情虽然不做也没有太大影响,但是看起来比较着急。比如一些电话、邮件等,有空就抓紧回复。用蓝色标注。

不紧急×不重要的用“风干”的黑色。这些事情落实起来没有什么意义,就算不考虑也无关紧要。因此用黑色标注。

通过颜色划分,当天想要做的工作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基本上可以一目了然。一天当中,应该优先完成的是“播种”的红色和“收割”的绿色。当然,“疏苗”的蓝色和“风干”的黑色也不能取消,因为只要意识到这些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就可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

习惯之后,即使不用制作这种工作表,我们也能区分这四种颜色,辨别轻重缓急。

如果每天早上按照这样的节奏安排工作,那么未来的计划就会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也会从“没有时间思考想做什么”之类的烦恼中解放出来。虽然这样会花一些时间,但对于人生来说十分重要,这样的话,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就会轻松多了。

3

三个步骤,让工作更轻松

了解了四象限法则,下面我们对这个过程进行细化。

用“早上1小时”来进行工作管理,可以按周期分成每天的习惯、每周的习惯、每月的习惯、每季度或者每半年的习惯。每种习惯的操作基本相同,我们拿每天的习惯来说明。

第一步,我们需要将脑子里浮现出的当天的工作内容全部写下来。把今天要做的或应该做的事情全部写出来,只需要用笔写出来,也可以用手机软件记录。

第二步对所列的工作内容标注颜色。按照基本规律,“播种”的红色比其他颜色要少。一般来说,“收割”的绿色会占七成,其他颜色各占一成,所以一天的工作找不到对应的“播种”不足为奇。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收割”堆积的烦恼,一大堆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处理。对此我们要对一定时期内的“收割”内容有总体的把握,然后进行区分,制作成相关的进度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会审视这些工作,会发现所谓堆积的事情,也并非需要全部处理,因此,一个月整理一次,放下一些一个月不处理也不会出问题的事情,减轻内在的心理负担。

颜色划分完成后,我们就进入了第三步,进一步细化“播种”部分的内容,使之具备可以落实的条件。

比如说,想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就可以将其分解、细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阅读关于写作方面的书籍,获取一些写作技巧;

每天练习写作,可以写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写作时间最好也要固定;

写作后,要给自己留出修改的时间;

修改后将自己写出的文字公开,接受读者的反馈;

参加写作讨论会

随时随地记录一些灵感,可以用flomo等APP;

定期复盘,给自己一些奖励,让自己不断前行。

按照上述步骤向前推进。这样,做事的心情也会轻松。

无论是工作还是个人生活,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细化,基本上就可以客观预测事物发展的轨迹。有的工作即使一天不能全部完成,大概也能知道完成度。这样的话,自我认同感就会增加,也不会因为今天没做完而一蹶不振。

4

利用早起,扫除精进路上的障碍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出现干劲下降、拖延的情况。对此,我们可以利用“早起1小时”进行改正。

出现干劲下降,大多是因为工作内容太过于庞大。这时,我们就可以在早起的1小时内,将那些看似不用写就能记下来的细节,毫不犹豫地写出来。

对于拖延,我们也可以利用早起的1小时来解决。这时候,我们不妨将头脑中的不安释放出来,然后跳出来,再去眺望,将这些烦恼和压力进行可视化分类。

首先,我们将烦恼不安的原因随机写出,不要刻意考虑问题的顺序或者烦恼的大小。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都随心所欲地写下来。

然后,做个坐标轴,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能够解决,从而对每种烦恼进行分类。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审视那些动脑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哪些动脑也无法想出解决办法的问题。这样的话,对那些心里明白但易受感情影响的事情,通过“早上1小时”便可梳理心绪,激发自己前行的动力。

最后,横坐标是时间轴,可以先思考短期内容易解决的问题,头脑就会慢慢变得清晰。按照这种节奏,然后再指定中长期计划,努力解决其余问题。

5

三个妙招,让早起更轻松

想要早起,一定不能减少睡眠时间。

为了确定好早上的时间表,规划好“早上1小时”,不妨尝试下面三个方法。

5.1 早起不靠意志,而是靠内在驱动力。

运动科学家研究表明,运动、学习以及其他相关行为仅仅靠意志和干劲来支撑的人大约只有2%。这也就是说,这些事情不是像我们以为的需要多大的意志,才能做到。

我们很多人不能早起,往往是不知道早起做什么。想要早起,要有发在内心的需求,听从内心的召唤。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早起的动力是什么?是要准备职称考试?还是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者想读书写作?不管是为了什么,只要是能让我们有冲动早起,那就是内驱力,不再是单单为了早起而早起。

有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另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早睡了。因为只有早睡才能早起。

5.2 细化“播种”的东西,让早起动力更足。

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下一步要分别制定大目标和小目标。比如说一个人的工作志向,想在公司出人头地:大目标是努力在下一年3月的人事考评中获得最高评价;小目标是一周内想出5个促进公司销售的企划案,在业务开始前就拿出方案。

有了这些需要“播种”的东西,加上大小目标,早起的动力也就更足了。

5.3 为了保证“播种”时间,早上的计划要固定下来。

为了充分“播种”,确保“早上1小时”,就要做好规划,消减与此无关的多余时间,早上也就不会忙碌不堪。如此,早上的活动就会让人避免压力和粗糙感,最终形成流程化。这样一来,自己就会逐渐自律。

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大目标和小目标,决定自己的习惯方式。比如说有些人喜欢跑步,可以每周日确认天气预报,每周定好日子进行3次外出跑步。为了早起跑步顺利,睡觉前就定好跑步路线,备好衣服,便于第二天跑步回家后立即冲澡、换衣。

早起的行为一旦固定下来,慢慢就形成了习惯。而习惯一旦养成,即使不用下什么决心,早起也像每天刷牙洗脸一样不断反复。

因为打破现状的主动权就握在我们手里。只要敢于改变意识,即使在调整中遇到某些挫折或失败,我们也会得到攀升,直到光辉的顶点。

有句谚语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早起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更重要的是利用好早起的时间。作者的“早起1小时”法则,让早起变得更有效,从而让我们个人能够不断地向上攀升,达到自己的梦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