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相印计划:青少年工作研讨小组第2次活动“青少年案例演示与练习”纪少丽作业
这次活动研讨小组主要进行了自我澄清自我认识和共情能力训练两项活动。
第一项活动为自我澄清自我认识,与第一次的自我介绍不同,这一次要深入介绍自己的某一个特点,剖析自己。我思考了自己小时候到现在的变化,感触很多。小时候因为家里奶奶比较强势,妈妈又比较孝顺又比较软弱,我们稍微做错点什么事,奶奶就会骂,连同妈妈一起骂,每次骂,妈妈就会打我们,直到奶奶消气,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勇敢强势的姐姐就敢于反抗,而逆来顺受的我选择做一个乖乖女,尽量少惹奶奶生气,避免妈妈挨骂,自己挨打。另一方面由于自己身子比较瘦小,加上是家里的小女儿,父母总是各种不放心,一直护着,不让去远的地方玩,不让晚上出门。于是放学回家一般都是呆在家里的工厂帮忙,只是有时会到村里比较近的同学家里玩玩,在普宁住了二十年,也只是对自己村和周围学校经过的地方比较熟悉,其他地方基本不了解。那时候的我性格相对内向,不太会跟人打交道,朋友也并不多。
为了逃避家里的束缚,我努力读书,想考上大学离开普宁,走得远远的,这样奶奶就管不着。好在我的学习成绩不错,一切如愿。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外表文静,内心叛逆的人。但多年的束缚让我不善与人交往,在大学里朋友也就那几个,但好在交的朋友都是能深交的。虽然不善与人交往,但办事又是非常积极主动认真,在大学里参加一些社团工作,也获得老师的认可,所以在大学里也算相对比较活跃的人(感觉自己是双重性格)。
后来参加工作,再到结婚生子,发现自己特别宅,可以在家待三个月不出门,对比别人几天不出门会疯,对于我来说这个问题不存在的。我不需要朋友,不需要跟人交流,日子照样也能过。
直到辞职在家待了5年,发现自己的生活圈子太窄,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少,感觉要与社会脱轨了,然后觉得这样的生活没意思,再待下去人会抑郁,会发疯,才主动走出去。一方面主动加入爱心协会,做志愿者帮助别人,也认识了很多正能量的人,经常跟着出去做活动,去了很多普宁从没去过的地方,见识到了很多人与事,眼界和心胸才更开阔;另一方我考各种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又方便照顾孩子,自己的圈子也渐渐越来越宽。
我从一个不爱与人交流,不善与人交流,变成现在主动找人交流,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前进,前后变化不得不说非常大,我感觉现在的我才是真正的我,现在的我更充实更快乐。这些变化都跟自己所面临的环境以及人生阶段息息相关。所以人是会变的,不能认为青少年现在怎么样,将来就一定怎么样。
第二项活动是共情能力训练。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根据《青少年心理学》书中的一个案例进行角色扮演。轮流扮演一个妈妈说服自己不爱学习、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的儿子去见事先约好的心理咨询师。一开始我扮演的是妈妈,面对玩世不恭,油盐不进的儿子,不管是用哄,还是用暴力,都没办法让他跟我一起去见心理咨询师,被气得满腔怒火无处撒,最后思考,然后耐心跟他说:“你觉得现在整天被我唠叨好受吗?你觉得现在跟我的关系好吗?这种状态你喜欢吗?”在他表示不好受,关系不好,不喜欢的时候,告诉他我也不喜欢这样唠唠叨叨,母子关系紧张的状态,我想要改变,希望母子可以一起更好的交流,所以才要去找心理咨询师帮忙,这触碰到了儿子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在商量的过程中让儿子感到被尊重,于是成功说服他去见心理咨询师。第二次我扮演儿子,我利用各种方式耍无赖、不守信,软硬不吃,甚至不想长大,想要父母养一辈子,最后母亲告诉我的辛苦,说她终有一天会老去,那时候需要我的照顾,我得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瞬间触碰到我的软肋,不忍母亲受苦,所以同意了去见心理咨询师。
通过角色扮演,我们不禁反思,在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做到尊重,接纳孩子,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平等跟他们交流了吗?这世界并没有天生爱与家长对抗的孩子,他们只是用他们的方式,争取他们的权利,而这方式不一定对,但也是他们的一种表达,需要我们用心去接纳包容他们,引导他们用对的方式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