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注释】
将(qiāng):愿,请。
仲子:兄弟排行第二的称“仲”。
逾:翻越。里,居也,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外有墙。
杞(qǐ):木名,即杞柳。又名“榉”。落叶乔木,树如柳叶,木质坚实。
爱:吝惜。
怀:思念。
树桑、树檀,即桑树、檀树,倒文以协韵。
【直译】
小二哥啊你听我说,别翻越里外的墙,别折了墙里的杞柳。哪是舍不得杞树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小二哥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小二哥啊你听我讲,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墙里的绿桑。哪是舍不得桑树啊?我是害怕我的兄长。小二哥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小二哥啊你听我言,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园里的青檀。哪是舍不得檀树啊?我是害怕邻人闲话。小二哥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闲话也让我害怕。
【我的赏析】
1.郑风的郑国在河南省境内,是个很了不起的地方,文化繁荣发达。它的办学比孔夫子还要早,不过它办的是官办学校。文化昌盛了,诗歌也就喷薄而出。这首《将仲子》就是很优美的一首。
2.本诗的主旨争论也比较多,古时学者有认为是讽刺郑庄公的;也有以朱熹为代表的认为乃“淫奔之辞”;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位热恋中的少女在旧礼教的束缚下,用婉转的方式劝情人不要翻墙前来相会的情诗,我也认为这样理解最为合情合理。
3.全诗纯为内心独白式的情语,但由于女孩的抒情围绕着自家住处的里、墙、园、树展开,并用了嘱咐、劝慰的口吻,使诗境带有了絮絮对语的独特韵致。
4.诗的开头就是很突兀的叮嘱:“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意思是“小二哥啊,不要翻越里外的墙进来,不要折断了墙里的杞柳。”
那时候五户为里,居住在一起。 外围有墙,墙上有门,相当于巷子口的门吧,门可以闩起来。一旦闩起来了,想进来就得翻墙了。
看来墙下种有杞柳,如果翻墙进来就会折断杞柳。可是,为什么要翻墙进来呢?引得读者不由好奇。
接下来女孩就作了解释:“我不是舍不得杞柳啊,如果杞柳折断了,我怕父母骂我啊。”这体现了女孩的细心体贴,怕自己的心上人因为自己的阻止受到打击。
转而可能觉得这样解释还是不足以抚慰心上人,于是又温柔地补充了一句:“小二哥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啊。”
诗至此处,我们的眼前仿佛有一场情景剧了:有一对热恋中的男女正在约会,你侬我侬之际,女孩突然想起了重要的事情,于是开始委婉地叮咛心上人,也就是本诗了——请小二哥不要翻墙进来见她,因为人言可畏啊。
其实啊,这个女孩对小二哥是有好感的,所以她的话说得很婉转。她只是强调:”我们家管得紧,周围又人多嘴杂,我是怕挨骂,担心被议论,所以你就不要翻墙进来了。”
估计这个小二哥整天都往人家女孩家跑,女孩家的人烦了,就把里巷的门闩上了。
女孩的叮咛是温婉的,因为用了一个“将”(愿,请)字,,但它又是坚决的,那两个“无”(不要)字,简直没有商量的余地。
寥寥几行短诗,把女孩的心理活动变化过程描写得细腻入微。话语絮絮、口角传情,似乎是安慰,又似乎是求助,热恋中少女那既痴情、又担忧的情态历历在眼前,非常生动。
4. 第二、三两章初看只是对首章的重复,其实却是情意抒写上的层层递进,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你看,随着女孩嘱咐小二哥的“无逾我里”,到“无逾我墙”、“无逾我园”,随着这个距离离自己的越来越近,女孩的畏惧也越来越深,从怕父母到怕兄长,最后扩散到怕邻居。她实在是太怕了,她受不了“为人轻贱”的闲话。
5. .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本诗所表现的正是一位女孩在这种舆论压迫下的畏惧、矛盾心理。欲爱不能,欲罢不忍。诗表面上只有女孩的温婉叮咛和真心表白,可透过这层表面却清晰可见小二哥不惜翻墙见心上人的急切、被劝止引发的失落,以及女孩害怕人言的情态。可谓“情中景”、“景中情”,这是我国古代诗论特别推重的意境。
6.此外,本诗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广为运用的成语“人言可畏”就来源于此。
一首絮絮对语般的别致小诗,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