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课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案例呈现为:第二课时中,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翻译重要的“1、卿今当涂掌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等语句后,教师又逐句讲解翻译,翻译的过程中教师强调“博士”的含义。进而讲述本课中的三位人物,归纳得出:孙权的善于劝学,吕蒙的用于改正错误的结论。在课堂小结时出现如下问答片段。师:你们从文中谁的身上看到了变化?
生:吕蒙。
师:吕蒙的有什么变化,你们又得到了哪些启示?
生1:要听取别人的意见。
生2:要多读书……
剖析这一案例,仅从《孙权劝学》中出现的四位人物的称谓语,就能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首先是孙权,他在一开始劝解吕蒙时,表述让吕蒙多读书的重要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一个“卿”字,透露出孙权吕蒙这对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后半句“不可不学”从句式上看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表达了肯定的含义。“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出而此时吕蒙的态度,并未具体描述吕蒙的回答,我们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吕蒙都可能说些什么?他当时的表情如何?面对吕蒙的态度,孙权是拿自己做例,“卿言多务,孰若孤?”“孤”的自称,以及接下来“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规劝,都显示出孙权的王者风范。此时的吕蒙“乃始就学”,他不能再与吴王争辩了。孙权劝学成功了……
其次是吕蒙,课文并未讲述吕蒙是如何读书的;我们看到的是鲁肃与吕蒙交谈之后的“非复吴下阿蒙!”的夸赞。吕蒙听到这样的夸赞,没有丝毫谦虚的表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完乎?”的嗔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吕蒙。透过这句话,我们似乎能够看到一个脖子上扬,眼睛朝着天空看齐的一位得意洋洋地吕蒙!
第三位人物是鲁肃,“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的憨实持重的个性就在这当即与吕蒙一起拜见蒙母上!自此文中的四位人物均以出场。而这对文臣武将结成了兄弟般的情谊!
我忽然明白了,宋神宗曾说《资治通鉴》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评价。如果一个国家,它的臣子能悉听君王的规劝,它的文臣武将能和睦相处,它的实力一定是强大的!所以学习本文,要站在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解读教材,那么文中的人物个性,就容易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