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传世的作品中风格中,黄易最能继承而出新的是仿汉白文印而出新意的风格。我们上一期给出的“一笑百虑忘”印便是其中的代表。另外主要介绍的四方印:得自在禅,冬花盦,小松所得金石,姚立德字次功号小坡之图书亦都是此类风格的代表。
此类印是从汉印平正而灵动一路发展而来,并创造性地强化了方折与圆折的融合与变化特征,直画不直,笔画粗细不匀,篆法结字富有天趣。刀法上,碎切刀法波磔前进,似离而合,使印文线条别具浙派风格的浑厚的金石意味,于平正大方之中显天真自然,从而形成了灵动而又朴茂青刚的印章风格。这种风格亦是丁敬的代表风格,开浙派白文印的规范,其后的蒋仁、黄易、奚冈等人都继承了此类作品的精髓。
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蒋仁从中汲取的是朴拙之风,而黄易则是偏于秀巧。我们来看两方印章:
上面三方印章分别是丁敬的一方“玉几翁”印,蒋仁的一方“三摩”印,黄易的一方“小松所得金石”印。从此三印中,我们可以看到浙派中此类仿汉白文印风格的印章中的同:刀法都是短刀碎切波磔前进,似整似离,远观平滑而近视又有明显的镌刻感;而其中的不同,丁敬的古朴大气,蒋仁的拙中藏巧,黄易的则古朴中秀巧天成。
特别是黄易的作品,直画不直,特别是类似“金”字人字头的处理,写意大方,古朴中又带着秀挺。此印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其中的灵性外显,是黄易很多仿汉白文印中青出于蓝的作品。此印的刀法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冲刀的刀法,是短冲刀与短碎切刀法的结合。
这是一方黄易所刻“无字山房”印,是浙派中另一类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此类印源于汉魏晋代的方细朱文印,明代已经比较常见。印文多用汉篆参以隶书的笔意,并加以简化。印文中的圆转之笔则有一定的角度,既不是圆、亦非方,是一种方中有圆的处理,十分有辨识度。这里我们要多说一句,其时,以邓石如为代表的清篆已经慢慢流行开来,邓石如篆书的最大创新就是以隶意写篆书,与此类印是有很深的渊源的。
我们看黄易此方印,印文排不上是浙派最有特色的排布,对角两字笔画稍多则所占面积更大,而另外两字笔画少所占面积稍小,更加的突出的是留空,这种视觉的对角各自对称,感觉更加的平正对称。“山”字与“字”字中的圆形处理更加的强调了这种对角的呼应。
此印极具代表性的还有弯转处的处理,这种极具书法笔意的方中孕圆,圆中带方的处理极好的表现了其时清篆的篆书的笔意。也不知是在看一方印章,还是在看一幅篆书小作。
此印是黄易的一方“冰庵”印章,与上方的“无字山房”印不同的是,这是一方方粗朱文印。两类印有相似之处,或者说,方粗朱文印只是笔画加粗而已,但是其中所带来的印面的饱和感,则颇有醇厚之意。此类印章也有很多受到明人呆板习气影响的影响。黄易的这方印章,笔画粗细匀整,章法平衡对称。但是与一般一些此类失败的作品不同的是,黄易的这方印章很好的避过了此类印章容易产生的机械呆板。虽然笔画粗细均匀,但是首先用“冰”字两点水的上挪,为下方留出更多的空间,即有亮点的设计,又为大章法服务。“庵”字的下部直弯的处理更是别具特色,将直弯做成了类似于水字笔画的连弯,但是笔画看似相同又不同,更与“冰”字右上角的弯度相呼应。
此印的篆书笔意更是明显,几乎可以看作是书法的碑刻作品。我们知道清篆最大的创新是隶书笔意的融入,另外就是笔画的粗细,与秦篆的玉箸体、唐篆的铁线篆都是有不同的,正好像这两方印章,看似粗细不同而已,但是其中的纤巧与醇厚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传统诗画书印,都是一脉相通的,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欣赏,所以篆刻中亦有“功在印外”之说。
黄易的一方“留余春山房”印。我们在看黄易的白文印时,注意到,类似“余”字上部的人字头的处理与此方细朱文印是不同的,白文印如上方“小松所得金石”印中是平直的处理,而朱文印中则是更加传统的处理。此印与浙派中的其他细朱文印不同的是,弯折处的处理更加的方直,使得印面更加的劲挺。但是利用“余”字下部和“房”字下部的俏皮的处理,使得印面避免了板滞之失,各家的灵气十足,动势强烈。特别是“房”字下部的处理相比“无字山房”中“房字的处理大有不同,一个追求的是灵动,一个追求的是与其余字的横画构成平和之韵。
印面虽然更加的劲挺,但是在笔画末尾的处理依然是很好的体现了篆书的藏头护尾的笔意,劲挺中又带着几分柔美。
印款更是浙派印款中隶书印款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