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说到崇祯皇帝,大部分人可能会唏嘘哀叹。可以说崇祯皇帝有着成功人士的所有优点勤勉尽责、励精图治。然而仍然改变不了明朝灭亡的命运。下面通过分析崇祯皇帝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改革失误来揭示明朝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及对组织发展都有哪些启示。
明朝晚期的社会大环境
明朝作为统治中国将近300年的王朝,用气数已尽来描述明朝晚期的情况一定都不为过。
首先外患方面,在关外来自后金(后改为大清)的军事压力。努尔哈赤在关外收兵买马,养精蓄锐。通过军事征服和外交手段,逐步将蒙古部分和朝鲜半岛纳入其影响范围,并且多次南下骚扰明朝。
其次内忧,气候变化、吏治腐败、社会阶层分裂、最后压垮王朝的最后一棵稻草农民工大起义,这些都说明无论是那个皇帝上天,就算秦皇汉武在世也无法挽救。
- 气候变化:俗话说“老天要你命,绝不会让你活过二更”。明朝后期恰巧碰到了中国历史上第四个小冰期时代:气温下降、冰川扩张、农业生长季节缩短等。据史书记载从崇祯上台到明朝灭亡的17年间,每年自然灾害不断,夏天不是大旱就是大涝。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北方大旱,寸草不生,陕西八年大旱不雨,《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六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反复无常的气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对小农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 吏治腐败:大大小小的官员通过征税、发放粮饷、处理案件、徇私舞弊等各种各样的手段谋取私利,搞得名不聊生,特别是魏忠贤阉党集团大肆谗害忠良,导致朝廷人人自危无心为朝廷办事。
- 社会阶层分裂:士绅阶层的勾结,虽然崇祯皇帝有心为农民减轻税负,但是哪些士绅地主由于其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常常能够逃税漏税,更加家中了命中的负担。
- 农民起义不断: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掀起全国各地的反叛浪潮。
然而崇祯皇帝虽然在打击宦官、遏制腐败、锐利改革方面都下了血本。但是在一些关键节点上的决策失误加剧了明朝灭亡的步伐。
个人改革失当
- 改革不持续和用人不当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不断调整政策,频繁更换大臣。在他统治的17年间,换过22位首辅大臣。同时加上其生性多疑,一些明朝有能力的将士和名臣因为其猜忌最后不是被凌迟处死就是被流放。以明朝晚期的名将袁崇焕为例,袁崇焕起初得到了崇祯的信任,给于其在辽东作战时很大的指挥权,同时在对后金的多次战役中挫败了其企图闯进关内的阴谋。后来由于朝中宦官及其他大臣的诽谤,崇祯对其产生怀疑,并在后来受到宫中强烈反对声音的影响下,下令将其处死。这种猜忌的性格,导致整个明朝朝廷无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
- 改革没有触及问题的核心,崇祯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削减宦官权利,整顿地方官员,推行节约等,但都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对已经腐败无能的士绅阶层和影响王朝稳定的民生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 战略判断失误,一步错步步错:崇祯对外战略上的一些决策失误,面对清军的威胁,崇祯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如在清军攻破山海关前未能及时加强辽东防御,而是在内部纷争中耗尽了国力,失去了抵抗能力。
对组织发展的启示
- “只有时代中的英雄没有英雄的时代”。生老病死是个人和组织都无法逃脱的宿命,组织能够发展壮大更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踩在了风口上。风口已过,对组织来说只有两种选择:
- 寻找下一个风口,比如雷布斯不管是智能手机还是造车都能成功,就是因为很好的把握住了趋势。
- 退出市场,比如诺基亚,当传统手机业务没落,已经无法追赶只能手机的浪潮时。最后只能破产。
- 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有持续性,下面两点是组织改革的大忌:
- 只最求短期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
- 频繁的更换团队、更改政策。频繁的调整组织架构是某些大厂通常的做法,甚至还为这种为了调整而调整编造了荒唐的价值观“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殊不知稳定的组织和团队对企业长期发展而来的好处远大于随意的调整。
- 改革要敢于向既得利益者开刀。改革要取得成就,最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旧的激励制度和考核机制。KPI考核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绊脚石,KPI只会让员工和管理者关注于当下的利益,无法专注于做长期对的事情。不管公司管理者口号喊得多么响亮,也不管有多么有决心。KPI考核制度不变,改革的失败是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