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是不太了解《红楼梦》的,以前也曾读过,却觉得这书谈的就是些爱恨情仇,实在无聊。后来再次品读,虽然多了些无奈凄凉,但也没放在心上。近来无事重新捧读,如此这般便敢妄加评论,心中实在有些惭愧。
这是一部巨著,一部讲述一个家族兴衰的巨著。
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之繁华,豆蔻年华之热烈,亦写尽了男尊女卑之悲切。曹雪芹在书中诉说的看似平常的事情背后都透露着本质,贾府的奢靡生活,处处都有着城府与心机。红楼梦,意为再盛的荣华富贵,到头来也不过是一场梦。在这场梦中,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位女子的境遇却是令我感触最深。
以前是十分不喜欢甚至是讨厌林黛玉的,总觉得她的哭哭啼啼不可理喻,而觉得宝钗较为温柔大方。可后来再看,钗黛二人,若论容貌,论才情,那都是大观园拔尖的,只是由于性格的不同,选择的人生道路的不同而显示出了不同的特色罢了,并没有谁好谁不好一说。
薛宝钗年长一些,且家中仅靠一个寡母支撑,唯一的哥哥又指望不上,因此小小年纪便学会了察言观色,圆滑处事。而这一点,也是宝钗一入大观园便颇得各位夫人长辈喜欢的原因所在。从宝钗的诗文来看,她实则有心气、有大志,她的圆滑并不是奸诈算计一类的。同时宝钗扑蝶一章,也极为突出地彰显了宝钗在懂事、圆滑背后,做为一个十几岁的青春女子被压抑的纯真、率性的一面。若是没有扑蝶一回,宝钗的形象不会完整。
在我看来,薛宝钗对于自己的婚事与家族利益,都是有所思量的,在心里也有些许的算计。前期宝钗在大观园里生活的时候,这种思量与算计应当是要少一些的,且并未有参与宝玉黛玉之间感情的想法。这个时候的宝钗应当是相当快活的,对黛玉的感情也是真切的。然而后来薛家内乱,薛蟠又有了人命官司,她的生活是极其不如意的。在这种情况下,宝钗便动了嫁与宝玉的念头。也许贾宝玉并不是宝钗中意的丈夫,而是宝钗为了家庭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她的这个选择,其实也是符合她的性格的。
宝钗是现实的,她很会审时度势,这与她的家庭状况大有关系。宝钗的大度、懂事与圆滑是顺应当时社会的倾向而刻意养成的,这背后的代价便是无尽的委屈只能往肚里咽。而在那个年代,有无数女子与薛宝钗一样,无可奈何地屈从于现实,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努力维持好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好形象,实则背后藏了太多的心酸与无奈。
黛玉的道路则是与宝钗完全相反。和宝钗相比,她没有屈从于现实,而是反叛的、遵从于自己内心的。也正因如此,黛玉其他事都能通透,而唯有一“情”字困扰终生。最终为情殉身,英年早逝。她是一个极为敏感多心的女子,这也与她的家庭背景有关,试想在贾家这样一个富贵的大家族中,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即便有老太太的喜爱,又如何能不受他人的轻视与敷衍?所以我认为林黛玉言语的尖刻也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不过,她虽说话不饶人,但她往往不会考虑利益、思索是非,她对人好的的时候是十分直率的。
黛玉和宝钗是截然相反的,黛玉从不掩饰什么,喜恶都直接表达出来,她实际上是活得更为率性的。但在那个时代,这种率性是人们所不喜的,这就是为何黛玉注定会走向悲剧的根源所在。而宝钗则是将自己的本性掩藏起来,她以上流社会普遍认可的女子的要求去约束和表现自己,实际上是很累很克制的。
两个人,活成了两种不同的姿态。二人皆是风华绝代,让人无限喜爱又无限感慨。一部《红楼梦》,写尽了多少女子的风采与悲哀。曹公文字虽尽,余韵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