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来这里就是为了被激励的。。。,所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语出新东方某位老师。
观众们去电影院就是为了被感动的,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不喜不悲的剧,所以感动观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第一次看首映式,不小心看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情节不是很复杂,但是故事并不是很完整。画面、镜头、音乐都很美,美不需要有格式有条件。你看到了、听到了、感觉到了,你有欣赏美的眼光,你就会觉得美。观众去电影院就是为了欣赏美的,所以他们很容易欣赏到。正像姜文在某个关于“太阳”的采访中说,他是被一种流畅的光影感觉所操纵表达出来的,完成作品后并不觉得它是自己的作品,而只是这个作品通过他呈现出来。一气呵成,可能就是这种感觉。
很多观众看懂了,比如那个在首映式上台的记者小姑娘,尽管当时我也和许多人一样认为它是托;尽管她的华丽词藻尽情抒发了诗朗诵般的激动心情。还有很多人关心影片的技术细节,有人可能提前看过评论文章,或者根本就是托,也可能不是。技术细节是在艺术表现后对艺术地总结,过多的执著于导演或摄像技法,只能培养匠,而不会有大师。大师是创造艺术的人,他在创造的时候并不知道还有所谓的技法,就像莫慧兰跳的时候她不会知道那个叫莫慧兰跳。第一个用蒙太奇手法的人不知道那个叫蒙太奇一样。
但是还是有人没看懂,代表大多数没看懂的人提问的被姜文称作小妹妹的三十多岁的女性终于问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要知道的问题:能否用一句话来总结这部影片。也许姜文是为了保持电影的神秘感,也许他说出了真实答案——太阳照常升起。这也许就是答案,其实也许没有答案也是答案。“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影片的答案很简单,用GOOGLE查找“天鹅绒 叶弥”就能找到小说原著,看完了就豁然开朗。
我看完小说原著的第一个感受是原来电影可以比小说更有意思,这是以前没有过的。姜文巧妙的吧一些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隐含了。本来这些东西除了小说也不曾被表达。所以有人看懂了,有人没看懂。懂和不懂无关紧要,太阳照常升起。
凡是评论镜头、评论拍摄手法、评论情节安排的,想要看懂的,都停留在技的层次,而不是义或者说艺。技是相,艺是无相。
《天鹅绒》的最后一段话,也就是姜文在首映式的一句总结,太阳照常升起,才是影片的真义所在。整部影片是完整的作品,不是片断、音乐、画面和情节的构成,而是所有的这些共同构成了“流动的光影”这样一件艺术品。它展示了生命和人性。
“于是我们思想了,于是我们对生命一视同仁。”
这是天鹅绒的最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