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针对张仪提出的伐韩策略,司马错针锋相对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司马错提出了“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的观点。“三资”就是富民、广地、博得。这三项条件具备,王业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蜀国是以戎狄为首领的西部边陲小国,与中原各诸侯国没有姻亲血缘关系,攻蜀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且以平乱制暴的名义攻打它,秦国师出有名,不会招致侵占他国的恶名。
况且,以秦军的实力攻打蜀国不费吹灰之力,取胜概率大,战争成本低,可谓天赐之良机。
另外,攻打蜀国能扩大疆域,有了耕地,百姓生活富足,这样就能为日后用兵打仗提供物资保障。
所以说,伐蜀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可谓是名利双收。
聊完伐蜀,接下来,司马错针对张仪的伐韩策略进行反驳。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
在司马错看来,攻韩未必就一定胜利,而且还有一定潜在的危险。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礼崩乐坏,但天子依然是天下共主,挟天子有很大的舆论风险。
因为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必会招致诸侯的反对和怨恨,天下诸侯多是出自姬姓,与周王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贸然出兵攻打韩、周,不仅在舆论上会招致恶名,还可能招致诸侯群起而攻之,于秦国而言,这是很危险的。
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
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韩国,是周国的友好邻邦。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
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周王室是天下名正言顺的宗室,与韩国是友好的邻里关系。如果两国同时面临危机,必然会报团取暖,联手对付秦国,逼急了他们还可能以九鼎和土地作为筹码,换取其他诸侯的支持,那么秦国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况且,若是齐国也加入其中,秦国是否还能像两年前那样顺利地破除合纵呢?这个就不得而知了,这其中的隐形成本不可估量,秦国能承担得起吗?
简言之,就是攻韩劫天子,既担“恶名",又得不到实利,反而会招致齐赵楚魏帮助韩、周共同对付秦国,得不偿失。
而伐蜀既能让国家的领土扩张,又能增加社会财富,同时也不会引起诸侯国的过多猜忌,在舆论上不至于陷入被动的局面,实在是名利双收的好事。
那么,秦惠文王在听了张仪和司马错各自提出的观点之后,最终会采纳谁的建议,而这场辩论赛的赢者又会花落谁家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