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一本育儿书,叫《温暖的孩子》,这本书的行为学家说,人类办事的流程永远是:先有对结果的感觉,再有行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到底是怎么养成的呢,其实根本没那么复杂,就是周围环境提供给他的“结果导向”一点点积累的。
比如爱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打人的感觉,而是当年在他的婴幼儿时期,一定有那么一次,或者若干次,他发现了动手打人,可以获得存在感,也就是引发父母的强烈关注。争抢父母的注意力,是所有的动物在婴幼儿时期最大的利好结果,人类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出现暴力倾向,该怎么办呢?作者的答案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孩子第一次出现打人行为,我就不给他更多的注意力,或者避免过度反应,继续心平气和,你想要的不就是关注吗?我这里呀,偏偏就没有。孩子发现暴力无法产生任何的附加值,下次,使用暴力就不会是他的选项了。
我女儿很愿意做鬼脸,刚开始我觉得她天真活泼,挺好的,就会被她逗笑,但是发现她频繁做这些动作时就严重影响了一个女孩的形象,所以我会比较强烈阻止她,但是根本没用,后来我就尝试书里的办法,当她再做鬼脸时,我只是平淡的说一声太难看了,然后就转移注意力,结果发现她最近确实没那么热衷做鬼脸了。
教育孩子是这样,其实我们自己做事情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对一件事的结果呈现出积极乐观的预期就更容易采取行动,反之则不行。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