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阅读障碍,从接纳开始

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经常会遇见“说他笨似乎又不笨,甚至有时看起来还挺聪明”的孩子。这些孩子往往存有学习或阅读障碍。那什么是阅读障碍,怎样识别与评估,如何给予这样的学生适切的支持?带着这些疑问,我跟随中国教师报《遇见阅读障碍》共读团队,开启了一场探寻与反思之旅。

本书作者王玉玲老师采用谈心交心的方式,为一线教师和家长,打开了一扇读懂你身边聪明“笨小孩”的窗户。

认识阅读障碍:跳出“笨与懒”的误区

在班级里,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小宇:他数学思维敏捷,能快速解出复杂的应用题,可语文学习却一塌糊涂——课文读得磕磕绊绊,错字连篇,作文更是寥寥数语且语句不通。当时我和不少老师一样,觉得他是“偏科”,甚至私下认为他是懒得下功夫学语文。

读了《遇见阅读障碍》才明白,这种想法多么片面。书中明确指出,阅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并非孩子笨或懒。就像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伊夏,小宇也属于“字词识别落后而言语理解良好”的类型,是字词关限制了他的阅读与表达。他不是不想学好语文,而是在字词解码、识记书写等环节存在天然障碍,就像学文言文时缺了字词积累,理解自然无从谈起。

作者告诉我们,面对阅读出错、语速慢、做题空白的学生,不能简单归咎于“不主动、不专注、不努力”。教师需要像中医问诊般细心,分清是学习困难还是学习障碍,找准问题根源——是字词识别困难,还是书写记忆障碍?唯有跳出“笨与懒”的误区,才能真正读懂孩子。

接纳阅读障碍:以尊重消解“理解鸿沟”

认识到阅读障碍的本质后,更重要的是学会接纳。书中强调,阅读障碍学生的困境,一半来自自身,一半来自周围人的“理解障碍”。回想我班上的小宇,他曾因多次默写不及格灰心丧气,后来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上课故意低着头,连他擅长的数学也渐渐没了往日的积极性。这正是我们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忽视个体差异带来的伤害。

接纳,始于真正的尊重。书中给出的策略让我深受启发:预习时,可让阅读障碍学生听课文录音、指读跟读,就像我后来让小宇每天回家听课文音频,他慢慢能跟上节奏了;课堂上,给他安排靠近讲台的座位,搭配耐心的同桌互助,小宇上课抬头的次数渐渐多了;作业不追求量,允许他选择抄写或口述的方式完成,他的作业焦虑明显减轻;考试时适当延长时间,虽然分数不高,但他第一次答完了试卷,眼里有了光。

接纳不是纵容,而是跳出“统一框架”,站在孩子的角度,承认差异、理解困境。当小宇感受到老师不再盯着他的“不足”,而是看到他的努力时,他对学习的抵触情绪也慢慢化解了。

帮助阅读障碍学生:以鼓励支持促成长

接纳之后,更要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书中谢雅娇老师帮助学生可心的案例,让我学会了如何“对症下药”。结合小宇的情况,我尝试了一系列方法:

在基础学习上,考虑到他识字困难,我借鉴了“讲故事识字”的方法,把生字编成小故事,比如教“休”字时,告诉他“人靠在树上休息”,他记起来就容易多了;还让他和同桌结成“互助小组”,一起玩汉字接龙游戏,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识字。

在作业与评价上,实行“减量保质+自主选择”,比如把抄写生字的数量减半,但要求写对写好;允许他用画图配文字的方式完成读后感,发挥他形象思维强的优势。每次批改作业,我都会先指出进步的地方,再温和地提出修改建议,就像书中说的“先改再判、展示进步”,我还在班级“成长角”展示了他的优秀作业,小宇第一次在全班同学面前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在家校合作上,我和小宇的家长沟通,建议他们多陪孩子朗读绘本,不强迫他认字,而是注重培养阅读兴趣。家长反馈,现在小宇愿意和他们一起读书了,亲子关系也更融洽了。

如今的小宇,虽然阅读速度仍比同学慢,但已能独立读懂课文,作文也能写出完整的句子,更重要的是,他重新找回了学习的自信,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

总之,面对阅读障碍学生,先认识本质,跳出误解;再接纳差异,给予尊重;最后以鼓励支持,助他们用自己的节奏成长。就像《地球上的星星》告诉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星辰,唯有理解与呵护,才能让他们绽放光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