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我突然有了一个去省里讲公开课的机会,这对于我们这个乡镇中学来说,确实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于是,为了讲好这堂公开课,我白天晚上的准备 : 从课程内容到课件,从教学流程到老师该说的每一句话,我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心里反复的演练。
终于有机会在学校里进行了一次试讲,我激情满满,斗志昂扬。一堂课下来,自己累瘫了!
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本以为会获得同事们的赞叹。
没想到评课时,同事们在一阵静默之后,终于忍不住开始发话了:“你这像是一场自我表演。”“完全没有顾及到学生,只顾自我表现……”
我一下子愣住了: 原来我用自己的滔滔不绝,关闭了学生所有可能性的窗口!
这件丢人的事,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一个致命的缺点 : 总是在表达,却很少去倾听!与学生、与他人的沟通一直缺少开放性。
就像书中说的,我就好像一个没联网的封闭系统!在这样不开放的系统中,我其实根本就不是在与人沟通!
还有,你们遇没遇到过这种情况: 领导在工作群里,发布一两条通知后,然后就再也不管了。
他以为他通知到了就是与下属沟通好了。他觉得下属就应该知道他藏在肚子里的所有意思。
其实有时候,我们根本就猜不出他的意思。
然后若干天后,他来要成果时,得不到他想要的效果,他就会在那里咆哮: “我不是都发给你们了吗?你们怎么还不懂?!”
01 沟通到底是什么?
其实沟通是什么?是两个人交换信息。
如果一个人全程只输出了自己的信息,而没有接受他人输入的新信息,那沟通是没法在这样的系统中发生的!
那也根本不是有效的沟通!这只是自以为“沟通”了!
我们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要把别人的建议、智慧、感受采纳入自己的这个系统,成为自己系统的一部分,再通过运算,输出一个更好的结果,这才算是完成了一次与别人的有效沟通!
一个人沟通能力的高低,要看他的开放性的高低。最简单的检验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从沟通对象那里拿到新的信息,能不能因此输出一个更好的结果。
比如:在向对方讨教时,如果你只是指出对方的盲区、对方的错误,却不反思自己身上的缺点,其实你并没有获得对方反馈信息中可以消除自己盲区的信息,你还是不知道怎么改善可以更好,你的系统还是没有得到优化!这就是典型的“假开放”。
02 怎样提高开放性?
① 扩大“开放性”公式:
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心理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叫:“乔哈里窗”,把人们的信息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沟通的共识区;
第二种: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叫做“我的盲区”;
第三种: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叫做“盲区”;
第四种:我们都不知道的信息,是双方“共同的盲区”。
在乔哈里窗的基础上,我们就知道了——开放性是需要建立在扩大共识和消除盲区的基础上,这样我们在沟通时才会不断同步双方的信息流,让共识区慢慢变大,让盲区越来越小。
②怎样使用乔哈里窗?
分为四步——
第一步,穷尽自己的已知。
在沟通前先在笔记本上,列一列自己知道的事项。
第二步,盘点自己的未知。
有哪些事是你应该知道或者希望知道的?在与他人沟通前做好功课,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步,尽可能探寻对方的已知。
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多说出信息,进一步追问他,慢慢消除自己的盲区。
第四步,探寻双方共同的未知,一起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前两个步骤,更多是自己提前做好功课,只要功夫下到了,一般都可以做到。
到后两个步骤,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沟通的环节,这时就需要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技巧。
③开放性沟通的技巧
比如在向对方探寻信息时,有一个技巧非常有效,就是少说“你”,多说“我们“。
建立共同体,少说“你”,多说“我们”
“你”这个字容易激发对方的防御状态,让对方产生抵触情绪,似乎是在指责他。
这时,我们就要把“你”换成“我们”,把对方拉成和我们统一战线的“共同体”,一起来面对困难。此时对方就不会再觉得自己被指责了,愿意和你心平气和的一起探讨了。
另外,不用你,而用我们,把责任主体揽到自己身上来。这不是简单的向对方示好,也不是什么客气话,而是减少对方的压力。对方的压力变小了,才能愿意和我们分享更多信息。
在我们的带动下,对方可能也会无意识的用“我们”来替代“你”。这就是沟通变好的第一个里程碑!
开启对方的开放性 : 每说一段,都询问对方意见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在一个会议上,甭管你怎么引导,怎么征求意见,大家就是不接茬?在多人沟通场合,请大家补充意见,结果没人表态、寂静一片?
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开放性能力就表现为——能不能开启对方的开放性?
我们可以这样操作:
每说一段,就请对方说说想法?而不是等到自己全部说完以后,再请大家来畅所欲言。
因为每个人都会忘。一大段发言之后,我们往往只能记住最后一部分。这时你再让他说,他可能已经忘了。
所以,不如在过程中,反复向他们提问。
在会议过程当中故意说自己还没想好,自己不懂,或者有意露出一些破绽。让大家给出一些意见或者建议:“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调整一下?“
然后等等对方发言,对方不发表评论,我们讨论就无法进入下一步。
这样,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意见非常重要,就会敢于发言了。
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故意说:“我还没想好”,这样,大家就会觉得这不再是对你的发言做评价,而是对具体问题发表意见了,他的压力变小,自然就愿意说了。
大家一旦开始各抒己见,系统就完全被打开了!成功“破冰”!
提问要注意一些技巧
第一个要素,直接点名,而不是泛泛的征求意见。
至于第一个点谁——
首先,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能说出点儿新想法?这样才能对其他人起到带头作用。
第二,要了解他,他的意见要正面,不能给你难堪。
第三,点名顺序“从小到大”,由职位低的人先说,因为越往后,就越像总结性发言。
如果你先点领导发言,那后面的人就只能附和“我觉得领导说得对。”没有机会或者不敢再提出实质性的意见了!
如果是相对宽松、扁平化的公司,可以先点那些“爱开脑洞”的人先说。由他来带动节奏,把各种开放的可能性全抛出来,再由大家补充,也容易带动起大家。
第二个要素,抛出一个具体问题,而不是泛泛提问。
比如对这个“导入”环节,你怎么看?
故意露出个破绽,给对方机会指出来,从而帮助他打开”开放性“。
认知科学家侯世达曾说:“一个活生生的心智,总能发现通往可能性世界的窗口”。
而一个不开放的心智总能把所有的窗户统统关上!——脱不花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沟通时打开自己的开放性,也引导别人的开放性,真的“开放”,提升新的认知,打开新的格局,见到一个更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