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三
原文
西林鄂公为江苏布政使,刻《南邦黎献集》;沈归愚尚书时为秀才,得与其选。后此本进呈御览,沈之受知,从此始也。公《春风亭会文赠华豫原》一律,中四句云:“谬以通家尊世讲,敢当老友列门生。文章报国科名重,洙泗寻源管乐轻。”其好贤礼士,情见乎词。公亡后,门下生杨潮观梓其诗五百余首。《苦热》云:“未能作霖雨,何敢怨骄阳?”《偶成》云:“杨柳情多因带水,芭蕉心定不闻雷。”《题某寺》云:“飞云倚岫心常住,明月沉潭影不流。”《别贵州》云:“身名到底都尘土,留与闲人袖手看。”呜呼!公出将入相,垂二十年,经略七省。诸郎君两督、两抚,故吏门生亦多显贵。而平生诗集,终传于一落托书生。檀默斋诗云:“不有三千门下客,至今谁识信陵君?”
译注
鄂西林公作江苏布政使的时候,刻印《南邦黎献集》一书;沈归愚尚书当时是秀才,有幸被选入其中。后来这本书进呈皇上御览,沈归愚的受到赏识,从此开始。鄂西林有《春风亭会文赠华豫原》一首律诗,其中四句是:“谬以通家尊世讲,敢当老友列门生。文章报国科名重,洙泗寻源管乐轻。”意思:错误地被尊为世代友好的兄弟,哪敢将老朋友列作门生。以文章报效国家比考取功名重要,向儒家学说寻根求源而轻视管弦之乐。他喜欢礼贤下士,情状从他的诗词可以看到。鄂西林公去世后,他的门下学生杨潮观付梓印发他的诗五百余首。《苦热》诗:“未能作霖雨,何敢怨骄阳?”意思:没下大雨,怎么能埋怨太阳炎烈?《偶成》诗:“杨柳情多因带水,芭蕉心定不闻雷。”意思:杨柳多情易感是因为带着雨水,芭蕉心神安定不在乎雷声。《题某寺》诗:“飞云倚岫心常住,明月沉潭影不流。”意思:飞云留恋大山的心常在,明月的影子沉入潭水不流动。《别贵州》诗:“身名到底都尘土,留与闲人袖手看。”意思:身份名声到终了都将归入尘土,留给人们闲时袖手观看吧。哎呀!鄂西林公作为将相,总共二十年,经管治理七个省。诸位子弟两个总督、两个巡抚,旧的部属和学生也很多显贵的人。然而鄂公平生的诗集,最终靠一个落魄的书生传之于世。檀萃诗写到:“不有三千门下客,至今谁识信陵君?”意思:门下没有数千食客,至今还能有谁知道信陵君?
鄂尔泰(1677—1745年),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清朝中期名臣,国子祭酒鄂拜之子,与田文镜、李卫并为雍正帝心腹。鄂尔泰先人投归清太祖,为世管佐领。祖父图彦突官户部郎中。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鄂尔泰二十岁中举,进入仕途。二十一岁,袭佐领世职,充任侍卫,累任内务府员外郎。鄂尔泰官运的转机是在雍正继位之时。雍正三年(1725年),拜广西巡抚。雍正四年(1726年)调任云贵总督,兼辖广西,他在云南实行设置州县、改土归流,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与张廷玉等同受遗命辅政,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历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经筵讲官,管翰林院掌院事,加衔太子太傅,充国史馆、三礼馆、玉牒馆总裁,赐号襄勤伯。乾隆十年(1745年)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端,配享太庙,入祀京师贤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年),坐胡中藻狱,被撤出贤良祠,鄂尔泰著有《西林遗稿》。雍正帝编著的《朱批谕旨》,收有《鄂尔泰奏折》,汇集了他在云贵广西总督任上的奏疏。
沈德潜(1673年12月24日—1769年10月6日),字碻(què)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 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年)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礼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礼部尚书衔,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病逝,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què)。后因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作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通家,释义:1、指彼此世代交谊深厚、如同一家。2. 姻亲。3. 精通业务的行家。
世讲, 宋吕本中《官箴》:“同僚之契,交承之分,有兄弟之义;至其子孙亦世讲之。前辈专以此为务,今人知之者盖少矣。”此谓两姓子孙世世有共同讲学的情谊。后称朋友的后辈为世讲。
洙泗,即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属鲁国地。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因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
杨潮观(1712—1791),字宏度,号笠湖,江苏金匮(今无锡)人。清代戏曲作家,乾隆举人,曾长期在各地任县令,后迁四川邛州知州。关心民生,有政声。作品有均为单折的短小杂剧三十二种,合编为《吟风阁杂剧》。
故吏,故吏1.曾经担任官吏的人。《汉书·昭帝纪》:“冬,发习战射士诣 朔方,调故吏将屯田 张掖郡。”颜师古 注:“故吏,前为官职者。”《汉书·尹翁归传》:“会 田延年 为 河东 太守,行县至 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2.原来的属吏。晋 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一》:“袁 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徧於天下。”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定谥》:“太常博士掌謚。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録行状,申尚书省。”清 赵翼《哭果毅阿公病殁于军》诗之二:“独悲丹旐还都日,故吏无由奠一觴。”
檀萃,(1725~1801)檀萃字岂田,号默斋,清安徽望江人,乾隆二十六年(1762)进士。宦滇凡二十年,曾任禄劝知县、省会育材书院山长等职。兴农劝学,辑史修志,对云南省的教育文化事业颇有贡献。仿宋人范成大作《滇海虞衡志》十三卷,为世人所重视。还纂修了《元谋县志》(又名《华竹新编》)、《禄劝县志》(又名《农部琐录》)、《滇南山水纲目考》,以及《诏史补》、《滇书》、《茂隆厂记》等。《茂隆厂记》记载了乾隆时商人吴尚贤与阿佤山首领蜂筑联合开办炉房银矿的始末,是研究云南矿业史和阿佤山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魏无忌(?—前243年),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1] 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魏无忌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前243年,魏无忌因伤于酒色而死。十八年后,魏国为秦所灭。著有《魏公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