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文/竹溪云山
白居易的诗,有时亦如他的名字,明白、浅易。
(元)辛文房在《唐才子传》说白居易的诗:“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也是说白诗老妪能解,似父老话桑,明白晓人,娓如里长。
当然白居易早期的诗作理念,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写作应“为君、为臣、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前期作品,如《卖炭翁》等,愤世嫉俗,到了后期,政治失意,也写了不少“闲适诗”,表现出悠然自得、恬淡的心境,有独善其身,遁世的情绪。
白居易有这样一首诗《赠梦得》,明白得就如唠家常 :
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
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
当歌聊自放,对酒交相劝。
为我尽一杯,与君发三愿:
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
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白居易以此赠老友,并在诗中诉说己愿:一愿天下太平;二愿身体能够依旧强健;三愿当老友彼此都年老的时候,还能时常相聚,把酒言欢。
白居易自号“醉吟先生”,也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都高年而不做官,时常酌饮,怡然自乐,有人还为他们,绘了《九老图》。
明代学者吴从先在《小窗自纪》里说:“是谓骇目洞心,不在修辞琢句。故曰:鼓天下之动者在乎神”。
这就是所说的令人万般心动的,并不在雕琢词句。所以说:文章能够鼓动人的地方,是在它的情思神韵,白居易的这首诗,也是如此。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风雨如晦”的老境,也可如苏轼:
“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除了“清闲如啖蔗”外,孤独是必不可少的佐料。
鲁迅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一个园子,两棵树与一个人的孤独。
黄庭坚:“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来一味凉”,这是一缕清风、一轮明月与一个人的孤独。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但在饱有或独守一份孤独,一份自我心境的同时,年老孤独,也不是排它的选项。
作家刘瑜说:“如果要给美好的人生一个定义,那就是惬意。如果要给惬意一个定义,那就是三五知己,谈笑风生”。
孔子也是赞同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皙便道:“暮春时节,春天衣服都已穿定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唱着歌儿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同意曾点的主张呀!”
但愿我们年老时,也还幸运的能“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三五老友,把酒言欢,不亦快哉!
而那份独处,留待心之荷香月色吧,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道:
“我爱热 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 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一201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