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看书时看到叙事疗法的一种策略“问题外化”,感觉很有意思,心想:这种方法应该能帮助到很多人。
“问题外化”就是把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我的理解是:不要随便给人贴标签,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
我想到了自己曾经教过的一个孩子,他叫亮亮。亮亮底子薄弱,识字量很少,对他来说,把课文读熟是件很难的事,更别提是背课文了。我从来没有希望过他能把课文背出来。可是有一次,他的表现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时,我们全班轮流演讲。我给每个孩子排好了顺序,当然也把亮亮排上了。他问过我好几次,还有几天就轮到他演讲了。很显然,他很重视这件事。看他这么认真,我也很期待他的表现。当轮到他演讲的时候,他告诉我还没准备好。同学们和我都很失望。他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很要强,他兴许感觉出了大家的失望,他说:“老师,我明天可以演讲吗?”我有些吃惊:一天就能准备好吗?我虽然有些怀疑,但还是答应了他。第二天,他走上讲台,给我们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尽管故事内容有些荒诞,有些暴力,可是毕竟是讲了很长的时间,还很有逻辑性。我问他:“这个故事是妈妈讲给你听的吗?”他点了点头。我惊叹于他能把这么长的故事记下来,并把他讲出来。我想,这个孩子的记忆力还是挺不错的。
虽然亮亮学习不好,但是我没有放弃过他。在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我让一个孩子帮助他,领着他读课文,教了足足有七、八遍,他还是读不会,要么把词语读破,要么忘记生字怎么读了。我想,此时,他只是嘴巴跟着念了,是没有动脑的,可能是他的能力还达不到吧。从小书面语言的匮乏,导致他理解课文是很困难的,课文就像天书一样,他怎么能记住呢。我让他拿起教室的苕帚当邓小平爷爷手里的铁锹,我一边读句子,一边让他做出动作来。神奇的事发生了,不用两遍,他会读课文了,又读了两遍,他能背出来了。
亮亮的故事告诉我,亮亮不是笨孩子,他只是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发展。这就是“问题外化”,把问题和人分开了。这样的方法,是不是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更有力量了呢?
所以,我们可以用“问题外化”的方法来处理自己或者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和困难。
今年我们三年级期末检测时,不少孩子作文写跑了題。亲爱的爸爸妈妈们,看到孩子试卷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有没有一阵数落?
“叫你平时好好读书,你就是不读!这不就是你不读书的下场吗!”“你怎么能这么粗心呢?”“怎么跟你说的来,不是叫你好好审题吗?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怎么考这么点点分,我没白夜没黑夜的陪你,你就考这么点分回报我?”
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怎样想吧!
“叫你平时好好读书,你就是不读!这不就是你不读书的下场吗!”(孩子可能会想:我罪有应得!孩子此时是获得了负罪感,而没有力量感。这样的话语可能把孩子平时的付出全部抹杀了,孩子还可能会想:我平时也读书了啊!我读了书竟然说我没读书。孩子可能会满肚子委屈,不服。孩子的情绪没有跟家长同频,很可能会屏蔽家长所有的话。)
“你怎么能这么粗心呢?”(孩子很自然地给自己贴上了“我是个粗心的孩子”的标签,依然找寻不到前进的动力。)
“怎么跟你说的来,不是叫你好好审题吗?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孩子会想:我不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妈妈大声吼我,妈妈会不会不爱我了?可能会增添孩子的内疚感和不安全感)
“你怎么考这么点点分,我没白夜没黑夜的陪你,你就考这么点分回报我”(孩子可能会想:我是个罪人,我对不起妈妈,妈妈会不会不爱我了?)
虽然我们对孩子的爱不容置疑,可是,有时候,我们的语言,要么无效,要么造成了一种难以觉察的伤害。今天,在此反思,并不是说我们说错了这么多话,就是“罪不可赦”了,我们还是要相信人是有自愈能力的。反思,是为了更好的成长。同时,抄录卢森堡博士的话,与大家共勉:
“我经常告诉那些我帮助过的父母,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有了孩子,并认为世上生来就有好父母。如果每次我们不那么完美时就责怪自己、批评自己,我们的孩子并不会从中受益。所以,我建议的目标不是成为完美的父母,而是成为逐渐不那么愚笨的父母——从每一次我们没有给予孩子们所需要的理解、每一次我们不能诚实地表达自己的经历中学习。”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呢?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沟通方法也是要因人而异的,这里记录了一位心理学专家跟孩子的沟通,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孩子考了90分,据老师说,依孩子的水平,孩子考100分不成问题。以下是爸爸与孩子的对话。
爸爸:“宝贝,这次考了90分,不是很理想。我记得你上次考了85分,这次的90分,你是怎么考来的?”
儿子听了爸爸的话,自然会分析自己做的好的方面,好好听课了,好好复习了等等,说着说着,自然也分析出了自己考不好的原因:“我发挥不好,才考了90分”。
爸爸:看出来你还不满意你的分数。那要是发挥正常的话,你能考多少分?”
儿子:97或98
爸爸:那下次什么时候考?
儿子:
爸爸:为了确保你能考97分,你能做点什么?
儿子会说出很多考高分的方法。
爸爸:听说xxx考了100分,我的娃会不会有意外发生,也能考个100分?
儿子:也可能吧!
爸爸:怎么做也会发生这样的奇迹呢?
儿子又想了很多方法。
爸爸:看出来了,你想了很多办法。为了确保你能考100分,你需要爸爸妈妈做点什么吗?
儿子说出了需要父母帮助做的事。
对待孩子成长路上遇到的困难,家长把问题和人分开,不把他们连在一起,不给孩子贴标签,积极解决问题,也是很好的处理自己情绪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当然,作为家长,要学会把问题外化,也不能给自己贴标签,不要想:我是个不称职的妈妈,我是个失败的妈妈。时刻把问题和人分开,要看到,事情的结果不理想,可能是事情本身出了问题,可能是我们在某个方面还不擅长,不能因为一个方面的不足而否定了全部。事情的失败跟自己好不好其实没有什么联系,失败仅仅只是一个反馈,看到反馈,找到问题,不断修正,总有一天就会达到理想状态,这也就是不断迭代,它才是应对失败的正确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