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还有一点点没有看完,但已经迫不及待要写一写它了。
严格来说它是别人整理曹雪芹先生的传记,也是《红楼梦》这部巨著问世的原因和背景。
还记得看《红楼梦》这本书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语文老师说它是非常“大”的一本书,光是人物就让人搞不清楚,于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从另一个老师那里借来开始看,只粗粗的看情节,诗句基本跳过。
读完以后告诉语文老师说,不大啊,人物也就那些,一家子一家子挺好记的,然后一通说了说。语文老师略显诧异的说,不错不错,记得挺清楚的。
直到最近开始读曹雪芹先生的传记,才知道语文老师说的“大”是什么意思。他当时的诧异大概是:“这本书还可以这么读!”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算幼稚的把它的定义发挥到了极致。事实上之后我再也没读过红楼,因为想起来便觉得艰涩难啃。但可惜已经不能找语文老师承认这个错误。
算起来曹雪芹先生30多岁时便开始写《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直到后来更深刻的体验各种民间疾苦,更加痛恨腐朽不堪的封建社会,以这条线为基础,又重新写了《石头记》,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红楼梦》。
红楼是当时社会的剪影,也是曹家的故事,更是浓缩了中国两千多年华夏文明的成果。为什么?
因为作者曹雪芹先生。
他对金石、读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都有研究,著有《废艺斋集稿》,将各种技艺都收录其中做详细说明,供那些贫苦无以为生的人学习谋生。
在此之前没有读这本传记的时候,我以为的红楼就是曹雪芹先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略做改动的一本书,我并不知道他的爷爷曹寅有成千上万卷书的书库,并且他时常在不同的藏书库读书而忘记时间。我想这才是他写红楼的基础,才知那个“大”是浓缩了华夏文明。
就像他在红楼中以林黛玉教香菱写诗来说: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其实这段话很好的解答了很多简友的一个问题:
如何写好文章?
如何让文字变现?
写文章不单单是要写,还要心中有货,有货还不行,还要有自己的立意,还要有好的逻辑,逻辑不强,读着读着读者就跑了也是不行。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呢?
如果是小说,那不管好坏先读500本小说,其中50本精读,反复读,如此想不会都难。我们老话不都说吗,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完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有些技巧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人快速进步,但如果揠苗助长便会适得其反,反方向成长只会让成长越来越痛苦而体验不到成长过程中,收获的快乐。
曹雪芹先生一生虽不满50岁,却经历丰富。从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年间,其中恩怨纠葛加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不堪,成就了曹雪芹先生奇特的一生,也成就了一部前无古人的文学巨著。
幼年在金陵过着极尽奢华的生活,因为得罪刚登基的雍正帝,13岁被抄家,举家迁往北京,开始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之后因为生性耿直,看不管官场腐败从此不再做官,使得生活越来越贫困,冬天时只能忍着饿和妻儿一块坐在床上,共同裹着一条被子打发时日。
依他所言:天地人生,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扰乱天下。
所以,他似乎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思想。他讨厌很多当官之人,认为他们天生就是大恶之人,而非“时事造英雄。”
所以他才不是政治家。
我觉得他立志不从政,一方面是因为他不喜当时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他如果想从政,不考八股文便只能从最基层,也就是给王公贵族当小厮做起。
什么脏活、累活,挨打、受骂肯定是少不了的,以他一个富贵温柔乡里侵泡大的公子哥,除了没有权力,天下的富贵他都享过了,所以虽无一官半职,他却自带一种高洁品质。腐朽的封建制度也是他后来越来越反感官场的原因之一。
其实我在想还有另一种活法,以他的任何一方面才华,比如绘画,或者诗词,或者中医,甚至小说,他都可以高贵厚禄一生无虞,那样就可以大大方方,接济那些穷苦百姓,也不用自己和妻儿还饿着肚子时,自己一口吃的,还要接济别人。
但话说回来,如果他未尝此中苦,也不会如此体恤穷苦人民。更不会有后来《红楼梦》中,字字泣血,句句珠玑。
真真是造化弄人,造化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