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竹竿巷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街区,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竹竿巷源于元代,伴随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应运而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运河南通余杭、北连京津,方便了毛竹运输,促使竹业客商汇聚济宁,逐渐形成了以经营竹编等为主的手工业作坊区。
建筑风格
竹竿巷的房屋顺河而筑,街道随河弯曲,沿街西侧多为2层-3层5开间抬梁硬山式楼房,前出抱厦,明柱承托,店后院落设有居室、作坊等,呈现“前店后作坊”的格局。从高处俯瞰,东大寺为龙头,竹竿巷为龙身,各垂直小巷为龙爪,构成“老龙戏水”的独特景观。
商业发展
- 竹器产业:清末时,济宁的竹器作坊多集中在竹竿巷,当时已有37家,民国增至60家,抗战前增至130多家,这里一直是济宁市竹器行业的大本营。
- 多品类经营:改革开放后,竹竿巷经营的商品种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单一经营竹器业发展成为融竹器、木器、杂品、百货、餐饮、休闲娱乐等多品类的经营格局。
文化特色
竹竿巷是济宁运河文化的重要见证,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这里不仅有精湛的竹编技艺,还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清真东大寺,其建筑风格列居全国五大清真寺之首,乾隆皇帝亲赐玉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