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积累几个关于读书的成语吧。
学富五车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先秦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思想家惠施,就是与庄子同时代的一位辩才,名家学派(就是善于“抬杠”的学派)代表人,惠子。庄子曾经这样评价惠子:“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意思是说惠子这个人鬼点子多,他的书也有五车之多。后来,人们就用“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
惠子这个人知识渊博,善于辩论。最著名的应该是与庄子的“濠梁之辩”。庄子与惠子两个人站在濠水的桥上,看着水中游来游去的鱼儿,庄子说:“鱼儿自由自在,真是快乐啊!”惠子“抬杠”的瘾上来了:“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击:“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继续辩:“是,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同理,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咱再捋一下,你刚才问我安知鱼的快乐,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惠子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看似庄子赢了辩论,其实庄子偷换了概念,他找惠子话语里的多义词“安”巧辩。惠子说的“安”是“怎么”之意,庄子却取“安”的另一个意思“哪里”,回答“是在桥上”。
悬梁刺股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讲的是两个人的故事。“刺股”的主人公叫苏秦,是战国时期的人。相传他当年发愤读书,读书读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致于血都流到脚上(读到这里时我都替他疼)。后来,苏秦游说六国,成为当时掌控中国时局的风云人物。
悬梁的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汉时期的孙敬。这个人勤奋好学,废寝忘食。为了防止夜里读书睡着,就用绳子一头把自己的头发系住,另一头再绑到房梁上,当他读书犯困低头时,绳子就会牵紧头发,让他清醒,继续读书。最终,他成为远近闻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凿壁借光
这个成语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汉末年的匡衡。匡衡家贫,夜读无灯。他就把墙凿了一个洞,借助邻居家的灯烛透过来的光来读书。最终,匡衡成为汉代著名的经学家,位至丞相。
囊萤映雪
这也是关于两个穷人读书的故事。一个是东晋的车胤,他喜欢读书,家贫缺灯油。就用透明的绢装入几十只萤火虫做灯,借助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夜以继日苦读。另一个人也是东晋的穷书生,叫孙康。他家也是夜里无以照明,冬夜里借助雪光读书。
刮目相待
这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故事,三国时期的吕蒙,本是一介武夫,初时不愿读书,经过孙权劝说,认真读书,学问知识突飞猛进,他的巨大变化,令鲁肃吃惊。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要用发展的眼光,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书淫传癖
这个成语也是两个人的故事。“书淫”是晋代的皇甫谧,他很有才华,但是却不去做官,隐居乡村之中废寝忘食读书,他认为读书同样可以追慕尧舜之道,不一定非要出仕做官。当时的人们都叫他“书淫”。“传癖”指的是西晋的杜预,他钟情《左传》,读《左传》成癖。后来,人们就用“书淫传癖”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
爱读书的古人还有许多。东汉的董遇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冬天没农活时,夜间不干农活时,阴雨天不能干农活时)读书,留下了“三余读书”的成语。汉代的兒宽,锄地的时候也带着经书,休息的时候就诵读,留下了成语“带经而锄”。汉朝朱买臣砍柴时负薪读书,隋代李密骑牛外出时把书挂在牛角上读书,留下了“负薪挂角”的成语故事。“韦编三绝”讲孔子读书的勤奋,“不求甚解”写陶渊明读书的淡泊。
感谢王教授整理这么多故事,王教授说,我们中国本来是爱读书的国度。
让我们一起来,做勤奋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