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学会提问》这本书读完了,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思考着书名学会提问与书介绍的内容间的关系,书的名称是学会提问,而全书中是对论题、论证、理由三部分一个信息构成要素的说明以及围绕三部分展开地讨论。一直到现在为止我仍然理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解答我内心的疑惑。
全书的开头引出了批判性思维的三个内容: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的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这三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首先要有关键问题的储备,然后找出关键问题,并回答找出的这些关键问题。最后积极主动的利用关键问题的能力。三步中只有学会了第一步才能做到第二部才能进阶到第三部。这个过程学会了也就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了。而不是照盘全收作者的观点。
这里是全书的一个脉络结构,那么这三个内容中都提到一个词就是关键问题了,那么这些关键问题都有哪些呢,一共有10个:
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4.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5.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6.证据的效力如何?
7.有没有替代原因?
8.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忽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这10个问题涵盖了从一个论题的提出,到论题的讨论到最后结论的确定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几乎所有的问题,1-2是任意一条信息的基本结构,3-10是对从论题到结论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要是能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有意识的运用一下就会对给我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体验,虽然现在我还没有任何的体验。
读完本书我有点点的焦虑,我焦虑的是什么呢?因为目前我还不能将作者的所讲运用到生活中去,好多概念都是第一次听说(书中介绍了许多有关于谬误的概念),读完这些概念后我很在意读书效果,在没有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我就想着立马在我的生活中生效。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是造成焦虑的主要原因,那么我该如何解决呢?
首先是对书本中内容的理解,后面的章节通常都是读完一遍都是云里雾里,所以畏难心理就开始作祟有一种想放弃的想法,那么我从另外一个视角考虑一下,哪些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学会了什么?哪些章节我还没有懂或者内心比较排斥呢?为什么排斥,能不能找出一两个理由并尝试解决一下。
读书过程中体验最顺畅的一个概念是价值观假设,这里面读完后我明白作者说的意思了,也能够想到生活中的例子。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他指的是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这里的价值观假设是对对立观点有个人倾向,作者更倾向哪一种价值观就会偏向于哪一种。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想到了例如去超市购物有的人会选择质量好的商品有的人会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造成这两种选择的结果都是有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在生活中为人处世,也更是价值观倾向在主导着人们的选择,人们一般都在几种价值倾向之中选择自己比较看重的那些方面。这一点,我学会了辨别人与人之间差异之一的原因就是价值观取向选择。
后面的章节中,有些内容我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作者书写的内容,遇到没听过的字眼我感到很不自在,于是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可内心又有一个读完之后必须有所收获的念头,这种内容的不理解的现实与急于想读完有效果的欲望(期望)之间产生了矛盾冲突,造成了自己的不快乐。
想要解决读完书后自己不快乐的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接受自己没有收获的现实,然后是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分析是没有花够时间阅读还是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找出来进行再次的阅读。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然后在不完美的基础上进行突破。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够缩小现实与期望之间的差距。这也是我对“买书如山倒 读书如抽丝”这句话身体力行的理解吧。
哇塞,没想到在码字分析的过程中就找到了读完本书之中产生这些不开心的原因,以后遇到困惑了还是继续写吧,没准写着写着就找到答案了,不说了我要减少差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