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感悟:第14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怎么看也看不见?把它叫作“夷”;怎么听也听不到把它叫作“希”;怎么摸也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难以区分开来,因此混沌为一体,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绵延不绝却又不可名状,一切运动又都回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也就是“惚恍”。从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去追赶他,看见它的尾。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用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就叫做“道”的纲纪。
老子在这描绘了用心灵感知的“无”的境界,表明了“道”是认识真理的真正源泉。
“无”的境界是一种没有任何现象的现象,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然而,一切却可以从这种“无”开始,且其始点也就是宇宙的始点,也是“道”的始点。
“道”的境界是清晰、明净的,其上面不耀眼,下面也不昏暗。你所直觉之景物,无上下内外之分,无视觉障碍,只是一派立体的灵明。
这种状态、景象是对你心灵而言的,对自我而言则“无状”“无象”。之所以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说的。虽然“道”看不见,但是“道”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流动不息的,是主宰我们生命、主宰世界的,是心灵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
修道者执着于古人所遵循的认识世界的道路,用来抵御今人只追求外在名利的思想观念。道是万物的起源,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把握了世界,把握了自我命运。
老子号召人们不要再在违背自然规律的道路上走下去,要认识到自身的渺小,走返璞归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