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依尔的春节》是宁浩导演联合BMW宝马公司于1月21日推出的贺岁微电影。
这部微电影以男孩李辉视角回溯八零后真实记忆,蕴含了浓浓的团圆和思乡情。
今天未铭君将带领大家通过《巴依尔的春节》的故事来拆解学习编剧书《救猫咪》中的拆解故事手段:
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Blake Snyder Beat Sheet)
1、开场画面(第1页)
2、主题呈现(第5页)
3、铺垫(第1——10页)
4、推动(催化剂)(第12页)
5、争执(辩论)(第12——25页)
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
7、B故事(第30页)
8、游戏(第30——55页)
9、中点(第55页)
10、坏蛋逼近(第55——75页)
11、一无所有(第75页)
12、灵魂的黑夜(第75——85页)
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
14、结局(第85——110页)
15、终场画面(第110页)
下面,我将结合《巴依尔的春节》来讲解一下这个节拍表的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好莱坞剧本的规范要求是:一页剧本内容对应影片时长一分钟。
这个表格是根据全长110分钟的影片来设计的,非标准时长的影片对应到相应位置即可。
1.开场 (第1页)
影片的第一印象:设定影片的基调、情绪、风格,展现影片的类型和题材,并展现男女主角的前史。
最重要的是,吸引观众。
我们来看故事的第一分钟,是一个开场长镜头。
90年代初的除夕,从一辆车贴满对联开始,孩子们把对联拆下前行。
镜头跟着前推,自行车闯入前景,伴随着太原话“过年好”的祝福。
前景有人推车,大扫除,挂灯笼,擦玻璃,孩子们嬉戏打闹,将观众拉入春节氛围之中。
镜头继续前移,最后定格在擦玻璃的母亲和晒白菜邻居的对话上。
当邻居提议母亲烫头,母亲回:算了哇,我烫了给谁看呢?
【开场】以长镜头缓缓前推代入除夕氛围,母亲邻居对话暗示家庭关系不睦。
怀旧温情的基调,节日庆祝的氛围,偏向纪实的风格,主题指向了团圆和亲情。
开场有个对应的节拍:终场。
开场和终场应该互相对立,一加一减,表明了影片包含的情绪波动中的戏剧性变化。
2、主题呈现(第5页)
结构突出的剧本中,前5分钟内就会有人(通常不是主角)提出问题或作出陈述(通常针对主角)。
而这个问题或陈述就是影片的主题。
这个人物会说“担心你许的愿”、“骄傲会导致挫折”或“家庭比金钱更重要“之类的话。
这种表述是电影主题的暗示。
在很多时候,主题句会成为主角的一句谶言,非要等到主角经历一番事情之后才意识到其中的真谛。
影片的第2min,一句巧妙的主题暗示出现,在中段和结尾不同角色口中得到反复强化。
【主题】男孩李辉私藏爸爸送的表,被母亲发现并责备“阴魂不散”。
“阴魂不散”也能成为主题?初见时戏谑,再见已震撼。
一共出现三次,节奏也提升了三次。
第一次,李辉私藏爸爸送的表,妈妈抢夺并责备。抢夺手表为一个节奏单元。
第二次,爸爸在车上追问李辉,你妈到底说我甚了?李辉转述。父亲套话为一个节奏单元。
第三次,在回家见媳妇的门口,爸爸复述。回家为一个节奏单元。
一句话,经过妈妈,我,爸爸,从抱怨转为调情,从抗拒达成和解。
把山西方言中的语境变化和潜台词意蕴挖掘到如此,恐怕也只有宁浩和他的团队能做到了。
仔细想想,真正的爱情不也就是是常伴相随,阴魂不散呢?
换句不时髦的话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3、铺垫(第1-10页)
剧本的前10-12页,成为“铺垫”部分,也就是在A故事中介绍完所有人物的地方。
这个部分要强有力地设定主角、赏金、故事的目标。
前10页我们要开始赋予人物肌理,展现后面需要强化的动作,即主角获得成功需要如何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要向观众一而再,再而三地展现主角生活中缺失的东西。
人物的不足和缺陷像定时炸弹一样,会在后面爆发,让他们开窍并弥补缺陷。
铺垫期间会让人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如果一切保持不变将会导致主角的戏剧性死亡。
包括身体、心灵或职业意义的死亡,这里指李辉内心的孤独与封闭,事物必须有所改变。
铺垫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化语言和对白呈现,在全片的圆融贯通中起到重要作用。
与长篇略有不同,该短片的铺垫是集中在前4分半内完成的。
铺垫1:男孩李辉整理一地的玩具,往口袋装蜡笔,表现其贪玩爱画性格,也为画画戏剧性动作铺垫。
铺垫2:镜上合照被撕掉父亲,母亲责骂李辉藏表,母亲抗拒但李辉渴望。
铺垫3:父亲帮邻居车前拍照,表现爱面子,虚荣自尊的性格。
铺垫4:克塞号头盔,父母不约而同买了同一礼物,暗含三人曾共同生活的默契,制造了情绪起伏,为变身戏剧化动作埋下伏笔。
克塞号头盔对90后来说比较陌生,查阅资料后,顿觉这个符号太本土,太贴切,也太牛了。
铺垫5 到奶奶家父亲和奶奶对话,揭示了离婚原因之一:重领导,重工作,总不回家。
铺垫6 随着李辉把门砰的一关,电视播放阿凡提动画在一个镜头里巧妙衔接,信息密度令人瞠目。
为后面引出小伙伴嘲笑“巴依老爷有媳妇,你爸没媳妇”的儿歌埋下铺垫。
【铺垫】李辉家庭离异,除夕被爸爸接去过春节,他一家团圆的渴望被母亲抗拒和父亲的自尊所阻碍。
4、推动(催化剂):第10-12页
这些都是催化剂的时刻:着火、发现老婆偷情、只能活三天的消息、亲人逝世、被未婚夫甩掉……
铺垫部分,影片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原先是什么样的。
现在,在催化时刻,要把原来的世界粉碎。嘭——!
催化时刻就是将会彻底改变原有生活状态的时刻,也就是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
在此之后,主角则会走向完全不同的历程。
在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中,催化剂又被叫做激励事件:即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首要导因。
催化剂发生在四分半到六分半的时间。
李辉被胖子叫出来玩耍,但伙伴们不认可“巴依尔号”只认“克塞号”。
也同样不认可没有媳妇的李辉爸爸,唤作“巴依老爷”。
小孩们发生争执,李辉被打倒在地。
【催化剂】男孩李辉得不到伙伴的认可,他的精神世界在此刻被炸的粉碎。
5、争执:第12页左右
争执部分是主角最后一次机会说“这太疯狂了”。
我们需要主角知道。我该去吗?我敢去吗?这肯定是有危险的,但我会作何选择?
坦白说,这是主角决定要不要面对挑战的最后纠结时刻。
回答了内心的纠结,就可以继续往前走了。
【争执】在李辉被打倒后,没有争执时刻,该环节在短片中被省略。短暂的愤怒后,进入第二幕环节。
6、第二幕衔接点:第25页
第25页是应该发生重要事情的地方。
衔接幕时我们离开旧世界,踏上新征程。
但前提是:主角必须自己积极主动的做出决定,这使得他成为必然的主角。
【衔接点】在胖子讲述自己改名故事后,李辉决定为巴依尔改名字,来获得尊严。
7、B故事:第30页
影片已经设置了A故事,并使其发展开来,现在我们突然要跳到第二幕进入全新的世界。
B故事始于第30页。多数剧本中的B故事是“爱情故事”,同时也是承载电影主题的故事。
B故事常常会有另一半人物,即在剧本的前10页中,一般见不到的角色。
一般来说,完整的剧本一般包含了A、B两个故事。
A故事:即剧情表层的动作线。
在表层动作线之下,往往运行着一个B故事:即剧情深层的情感线。
或者说主人公的内心弧光,内心的成长线。
如果还不理解,不妨讲几个爆款例子:
《我不是药神》
A故事:一个卖神油的中年男人去印度进口假药来中国卖假药的故事。
B故事:程勇如何理解友情的故事,是钱重要还是友情重要。
《摔跤吧爸爸》
A故事:一个少女从乡下爬到顶峰夺冠的故事。
B故事:一个少女从不理解父亲到和解的过程。
《夏洛特烦恼》
A故事:夏洛穿越回去历险,当上人生赢家的故事。
B故事:回到现实珍惜眼前人的故事,是女神好还是媳妇好。
经常做这样的训练,我们就能越快越好的把握故事的主题。
【B故事】
影片的A故事可以总结为:男孩李辉经历巴依尔号改名风波后,促使父母团聚的故事。
影片的B故事:讲述的是男孩李辉李辉和父亲,如何理解尊严与亲情的关系问题。
尊严是什么?直白地问就是:面子重要,还是感情重要?
其实在影片的两分钟,从李辉爸爸给李辉吹嘘汽车性能。
到第六分钟左右,李辉同样因为吹牛却被打倒时,B故事便被翻了起来。
此时李辉认为面子最重要,通俗来说就是要在众人前牛逼。
改名字不仅为了获得小伙伴的认可,也是为了唤回父亲的尊严,家庭完整的尊严。
A故事的表层任务和B故事的深层任务汇合成了一个戏剧性动作——给巴依尔改名。
结束长街漫无目的游逛后,遇到了胖子的亲戚,会改名儿的四哥。
8、娱乐游戏:第30——50页内
娱乐游戏,顾名思义,就是电影前段的轻松娱乐环节,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多表现为主人公开挂后的畅想环节。
例如:在《我不是药神》中,程勇去印度后开挂卖药的MV段落。
在《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唱起朴树的歌时吸引女神的MV段落。
随着一个横移镜头横向开画,同时镜头后退时场景纵向展开,纵横延展。
李辉和胖子登起自行车,惯口似的起名和大街上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娱乐游戏】30s左右,大量主人公带着环境镜头如画卷般展开,展现了老太原春节的浓郁氛围。
9、中点:第55页
中点是电影前后两半的界限。
中点要么是主角表面上达到的“顶峰”(或者是伪胜利),要么是主角塌陷的“低谷”(伪失败)。
中点是娱乐游戏部分结束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开始又回到故事。
如果剧本中有“伪胜利”,这就是主角如愿以偿的地方。
心想事成,但一切都是表面,在吸收必须的教训前还有段路程要走。
【中点】在影片的第九分半时,李辉和胖子拿到了四哥写的“宝马”。
10、坏蛋逼近:第55——75页
看起来都很好,但即使坏蛋(可能是人、事物或某种现象)暂时被打退,我们的工作也还没结束。
这是坏蛋决定重新整编并带上重武器的时机,是内部分歧、质疑、妒忌开始瓦解主角队伍的时机。
在这个时刻,内部外部的邪恶力量合力对付主角,逐渐收紧。
邪恶力量不会放弃,现在主角已经无处搬救兵了,他必须依靠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主角一步一步在逼近某个目标,但同时更大的危机也在酝酿和逼近。
【坏蛋逼近】 在影片第10分钟,拿到宝马名字的两人,看到一匹马走过,心理预期落差甚大。
在接近第11分钟时,影片的坏蛋——看自行车的老头出现,指责并要叫家长。
李辉和“坏蛋”老大爷展开了一场逃跑的追逐戏。
后来又和胖子追逐嬉戏,一场优雅的展现山西工业的长镜头。
最后给车起名为“弼马温”,离李辉内心的目标更近了。
11、一无所有:第75页
表面上看起来,主角必须像是彻底失败。
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已经一团糟:伤痕累累,没有希望,甚至充满了“死亡气息”。
很多优秀的影片中都会利用“一无所有”时机杀死某人,例如《药神》中吕受益病情恶化至自杀。
而《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在节目上大闹导致名声败坏,得知马冬梅被混混侮辱时,开始反思。
一无所有是很重要的时刻,因为这时主角会遭受到全片中最严重的打击和剥夺。
这个事件以后他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过失,并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转变(成长)。
【一无所有】第14分钟,李辉和胖子去找伙伴寻回尊严和面子时,却目睹一家四口在雪地打闹嬉戏。
“孙悟空不管有多么强大,还不是他一个人嘛”。
这个事件让李辉开始反思所谓的自尊,面子,在真正的情感面前,似乎都黯然失色了。
12、灵魂的黑夜:第75——85页
顾名思义,“灵魂的黑夜”就是黎明前的黑暗。
这是主角还没找到拯救自身和周围人办法前的深渊时刻。
一无所有时的死亡气息,正是在灵魂的黑夜感受到的,这是剧本中的最暗低谷。
例如,《我不是药神》黄毛之死,《夏洛特烦恼》夏洛身患艾滋。
我们必须被打败并承认自己的失败,然后才能吸收教训。
【灵魂的黑夜】李辉写下了“爸妈我”,却被父亲误解为乱写乱画,情感遭遇重创,大哭离开。
从“巴依尔”到“别摸我”、“弼马温”再到“爸妈我”,这一创意将载入史册!
几乎是以一个三字梗进行了完美的节奏拐点。
13、第三幕衔接点:第85页
故事的第三幕开始,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主人公态度更为明确,重新出发。
第三幕衔接点正是解决方案浮出水面的时刻。
在外部A故事 和内部 B故事彼此交织,主角通过所有考验时, 深入挖掘并找到了解决方案。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A故事怎样转变为B故事,转化的过程是如何令观众信服的。
【第三幕衔接点】李辉写下“爸妈我”的渴望被父亲看到,才明白原来是误会了儿子。
确实是自己亏欠了儿子,不能因为自己的面子,就不给小孩一个完整的家庭。
那这个由A到B的转化,问题就在于如何让父亲借由儿子真正去自我反思面子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导演用了这几个方法:
1 故意误会李辉,并且打了李辉,且这个出发点同样是因为的父亲的面子和自尊。
2原创《飘雪的工厂》主题曲来完美契合人物内心情绪。
3 轻轻擦去多出来的一笔,表达对儿子渴望爱的理解与守护。
这里不得不说一句,宁浩导演真是太理解中国的父子关系,太理解父辈的深沉和问题所在了。
这也是无数观众看到这里泪奔的深层文化原因。
14、结尾:第85——110页
结尾部分是第三幕,这是我们结束故事的地方,这是人物形象定型的地方。
这是主角在A故事和B故事中胜出的地方,也是旧世界的颠覆和新世界被创建的地方。
在超级英雄影片中,结尾要逐渐由低到高地处理掉所有的坏蛋。
主要的“问题”之源(人或物)必须完全处理掉,以便建立新世界的秩序。
结局是新社会诞生的地方。主角只是胜利是不够的,他必须改变世界。
结局应该恰如其分。还有,结局必须以让人情绪上得以满足的方式完成。
【结尾】李辉爸爸受到影响,反思,决定带儿子李辉回家过年,给妻子赔礼道歉。
15、终场画面:110页
如前所述,影片中终场画面是开场画面的对照。
经典好莱坞模式要求了完成一个圆形的故事结构,人物在经历一系列旅程后将回到自己的起点。
【终场画面】从妻子的家窗户缓缓推入开场,到妻子家窗户缓缓推出,形成了剧作和视听的双重对照。
结尾的彩蛋,让“爸妈我”的文化概念得以继承。
作为商品的宝马自此被植入了一个代代相传的亲情符号,铭刻在消费者脑海里。
宁浩,一个典型的类型片导演,其追求极致的处女座性格,在视听和剧作的层层把关中臻于完美。
事实证明,好莱坞式的创作方式是非常高效的,能帮我们尽快度过新手期。
提供一个小练习,试着分析某部电影的催化剂和灵魂黑夜,并用一句话概括出它们的AB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