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的第141—160页。主要讲述的是有效应用增强物的内容。
家庭方面:
1.应用在生活习惯
应用增强物必须对症下药,否则发挥不了效果。儿童行为的好坏,必须要配合正负增强物,才能建立因果关系,才能发挥其效能。如果应用适当,一次就可见效,假若一再实施,末见其效果,那就有问题。
2.应用在零食方面
增强物不宜采用糖果和饼干。糖果和饼干作为增强物,虽然可以用来建立某些良好行为,但是却会引发生理疾病。
3.应用在清洁工作
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反而会剥夺孩子的责任感。爱孩子、关心孩子,就要鼓励孩子自己就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4.应用在管教方式
增强物的提供必须符合事实,否则就会失去意义。对于孩子的不良的行为,也应立刻制止,严厉批评,辅以适当的惩罚措施。即儿童的行为一旦有偏差,必须谋求解决。以免影响个体,也妨碍他人。这是父母师长所该有的共识。最有效最简单的处理方式莫过于防微杜渐。
5.应用在聘请家教
用增强物促进作业的写作忽略功课的温习,不应在正常补习时间用来讲故事,便正课受影响而妨碍学业成绩。
学校方面:
1.应用在上学哭闹
面对孩子哭闹,正确的应用依情绪反应程度不同,可分别采行消弱、区别增强、渐隐原理来处理这类相关的行为。
2.应用在画画方面
金钱增强物固然容易解决孩子不良行为,但也容易伴随不良后遗症。
3.应用在考试成绩
为促进用功施予负增强物,反而养成自暴自弃的心理。孩子功课不好,应该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对,不宜羞辱他。
4.应用在同学争吵
同学争吵时,两人所犯的错误不同,处理的方法不应一样。判断两个孩子都有错的地方是对的,但彼此错误的地方不同,程度也异,老师却采用相同负增强物的处理方式,并不是理想之策,因为他无法有效地制止孩子犯错的可能,相反,可能增强其中某一个的不良行为。
5.应用在午睡习惯
增强物应用在特殊儿童上宜谨慎,否则利弊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