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初与君别时,不谓行当久。
出门万里客,中道逢嘉友。未言心相醉,不在接杯酒。
兰枯柳亦衰,遂令此言负。多谢诸少年,相知不忠厚。
意气倾人命,离隔复何有?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58】
欣欣向荣的是窗下的兰花,枝叶茂密的是堂前的垂柳。
当初与你分别的时候,未曾想到睽隔这么长久。
离开家门作客万里,中途遇到了所谓的嘉友。
未曾交谈已经心醉,那醉意并非来自饮酒。
兰花枯萎,垂柳也已衰败,分别时的誓言已付东流。
诚恳奉告诸位少年,相交怎么这样不忠厚。
一时意气几乎可以付出生命,一朝分离,友谊在哪里存留?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65】
茂盛幽兰在窗下,依依垂柳在堂前。当初与你告别时,未讲此行很久远。
出门万里客他乡,半道交朋结新欢。一见倾心似迷醉,未曾饮酒尽言谈。
幽兰枯萎垂柳衰,背信之人违誓言。告诫世间青少年,相知未必心不变。
你为情谊愿献身,他将你弃无情感。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98】
郁郁葱葱暂下的兰,密密丛丛堂前的柳。
当初和你依依情别,没听你说要去很久。
你出门就远游他乡,半路上结识了好朋友。
你们一见倾心如痴如醉,毋需杯酒言欢真情交流。
兰枯柳衰光阴渐逝,不久重逢的诺言你全抛脑后。
我谆谆告诚少年朋友:这样的友情太不忠厚,朋友的意气相投彼此且可牺牲性命,短暂的离别又何难之有!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57】
这组诗可能作于南朝宋·永初元年(420),陶渊明五十六岁。拟,比拟,仿照的意思;拟古就是摹仿古诗的意境与形式,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这几首,可看到《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汉魏晋五言诗的痕迹,像第一首的简洁叙事方式、第二首的一问一答、第三首的以气象作兴比及物候作比,以及清浅的词语、叠词等等。诗人所以用拟古作题,主要是时当晋宋易代,很多的感触及激荡的情绪,可以通过较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九首内容之间并无严密的逻辑联系,但松散的关联依稀可见:一、斥负义,二、尚节义,三、眷故晋,四、做新贵,五、志贫洁,六、觅友生,七、叹迟暮,八、忆壮志,九、亡之憾。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65】
这组诗约作于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前后,陶渊明五十七岁。拟古,就是募拟古诗之意。但事实上这组诗并无摹拟之迹,完全是诗人自抒怀抱。从内容来看,这组诗大多为忧国伤时、寄托感慨之作,其中多有托古讽今、隐晦曲折之辞。
这首诗采取拟人的手法,借对远行游子负约未归的怨恨,感慨世人结交不重信义,违背誓约,轻易初心。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96】
《拟古》诗共九首,多为感讽时事而作。最后一首写道:“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叶始铁茂,时值山河改。”其寓意明显。刘裕幽晋安帝而立恭帝在义黑十四年(418),至元熙二年(420)逼恭帝让位自立,以末易晋,改元永初,前后正好跨三个年头。从这组诗的内容看,或感叹晋恭帝托人不当,山河易改;或感慨士人趋附新政,世态炎凉;或追慕古人节义,重中不任的决心。因此这组诗和《咏贫士》当写在司一时期。
作者借对负约未归的远行游子的怨恨,抒发对当时一些轻易初心、不守信义的人的不满。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49】
《拟古》诗九首,是诗人晚年写的一组咏怀诗。陶渊明隐居后,除写了《归园用居》之类的田园寿外,还创作不少有关悼国伤时的托讽之作。由于这些诗思想内容复杂,表现手法隐晦,故以《拟古》之类名目出现。所谓拟古,就是摹拟古诗之意。其实这些诗绝无模拟之迹,完全是抒写自己怀抱,根本是无“古”可拟的。正如清方东树所说:“渊明《拟古》,是用古人格作自家诗。”(《昭昧詹言》卷)只不过是用《拟古》诗的体式罢了。
诗人晚年,正逢晋宋易代的社会大变动之际,深感世事的动荡不安,愤慨结交之朝三暮四,对此,诗人抚时度势,有所难育,追昔伤今,寄托感慨,从而形成了他的《拟古》诗的思想内容。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愤慨,则又构成了他的《拟古》和其他咏怀诗的基调。正因为此类诗的风格特点隐晦曲折,托古讽今,所以有人怀疑其中有不可解或比较费解的,也是不无道理的。这组诗人多写得情思婉曲,辞旨缠绵。
第一首诗,通过对游子离家远游,中道再结新交,而负约不归的揭露,感慨世人轻率相交,友道衰薄,结交不重信义,友朋不足依赖。
全诗以兰、柳起兴,推崇忠厚友道,谴责负言少年,抑扬之间似有无限幽恨。诗人对逾期不归的游子,对为了一时意气相交,可一且别离便什么都不存在的轻薄少年,愤慨是很明显的。但有什么政治寓意呢?有人说这是诗人借“意气倾人命”的少年,来讽刺“欺人孤儿寡妇取天下的新主”;也有人说用“遂令此言负”的人,来讽刺先与诗人同约偕隐,后中道改节的人。根据诗人写《拟古》的背景和意图,我们觉得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只是诗人有意学阮藉那种“隐晦难明”的手法,才使我们无法判其究竟,不便落实。但其寓意立言,感慨深厚则是确定无疑的了。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56】
《拟古》组诗一共九首,表面上是模拟古诗体例而作,但内容却无模拟之迹,而多是悼国伤时、追慕气节、托物言志之作,寄托着诗人深深的感慨。惟因其指斥时事,不欲显示,故以“拟古”而名其篇。明许学夷评此诗云:“靖节《拟古》九首,略借引喻,而实写己怀,绝无摹拟之迹。非其识见超越,才力有余,不克至此。后人学陶者,于其平直处,仅得一二;至此,百不得一矣。尝疑《拟古》或诸家所为,但晋、宋无此等人。”(《诗源辨体》卷六)甚有见地。从组诗所描写的内容看,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际,即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前后。
这首诗感叹游人负约不归,感慨时人轻率相交,而不守信义。
【张彦《陶诗今说》,p144】
这一首共十四句,可分为四个小节。前二句是以景物喻时节,约正是春暖花开之时,送君远行;第三句至第八句是写“万里客”(君)在外的变化;第十一至第十二句是诗人告诚“诸少年”勿近“不忠厚”之人;末二句是总结与感叹——“意气”害人!也可以把最后四句划为一节;把“兰枯”和“遂令”划为第三节。总之,此乃颇含寓义的诗,诗中的“君”(万里客),不一定是实指某人。因为当时正是刘裕篡晋建宋(南北朝)之时。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77】
说明:拟古,摹拟古诗,就是摹仿古诗的意境和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诗中多感伤时事,追慕节义之士,又有怀古伤今之意。这组诗共九首,当是同时所作。据末首说:“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这正和刘裕在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十二月弑安帝并立司马德文为恭帝,又在恭帝元熙二年(公元四二〇年)六月逼禅退位,前后共三年的史实相合,故知这组诗当作于晋恭帝被废之后,约宋武帝永初元年或二年(公元四二〇年或四二一年)。本首写一个游子远行不归,中途变心,辜负了相知人,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对情义的轻薄。
辑评: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重嘉友而责少年,抑扬之际,无限幽怀。嘉友自饶持重,无如非是;少年惯逞轻浮,何堪倚命。鸣呼!事真不可为矣。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四:此必当时有与公同约偕隐,已而背去附宋者,反未免侧目公也,故云。
闻人倓《古诗笺》卷六:言相知者,特患不忠厚耳。倘其意气如故,虽命为之倾,亦且不惜,而何有于离隔乎!
陶澍集注《陶靖节先生集》卷四:诗托兰柳起兴,“君”即指兰柳。初别之时,本不谓久,因嘉友留连,致乖始愿,虚弃景物,有负前言。“多谢诸少年”,乃兰柳责望之词,言其所谓嘉友,皆非老成忠厚,徒以意气相倾。迷溺之深,命且不保,何有于离别乎!直斥之曰“相知不忠厚”,其亦可以翻然变计,久出知归矣。诗意似借兰柳作《北山移文》,以为招隐,欲其谢外诱而坚肥遁也。
吴汝纶评选《古诗钞》:兰柳柔弱之质,以比晋主及忠于晋室诸人。“诸少年”,则附宋者。初与兰柳别,谓出仕外郡。“嘉友”,指宋公。“多谢”二句,正意。末二句,代诸少年作答词也,言宋公相厚,视去晋如脱屣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