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感觉| 万字读书笔记| 附PDF下载

以下为英文版《超越感觉》的PDF:

Beyond Feelings-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McGraw-Hill(2011)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daYePaP1cv15cst482pzw 提取码: rxyq 


超越感觉 第一章

1. 为什么要超越感觉?

感觉是思考的必要条件。但如果只有感觉,不尝试着去超越感觉,不在感觉的基础上做深入思考的话,在当今社会,我们反倒容易沦为自身感觉的奴隶,甚至被有心之人通过操控我们的感觉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而使我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个体。

2. 我真的是我以为的自己吗?

其实我们比想象得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比如:

2.1 受到时空的影响;

2.2 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

2.3 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

2.4 受到操控“科学”的影响;

2.5 受到心理学的影响;

3. 怎样成为真正的“个体”?

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反本能。对抗“本能第一反应”的做法是:先要意识到(但未必接受)它,然后观察它为什么会发生(溯源),然后思考怎么改进它。


超越感觉 第三章

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某些诸如“真理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不是物质(哲学上的物质)的” 、“你有你有你的真理,我有我的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说法,其实是难以站住脚跟的。

为什么我们对真理的理解往往会出现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认知? 《超越感觉》提到主要有以下6个原因:

1.1 认知缺陷。我们的认知,有易受到自身欲望、兴趣、期望影响的倾向。

1.2 记忆缺陷。当回忆过去的事情,某些细节回忆不起来时,我们的大脑会通过想象补充细节(简称“脑补”)。即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似乎有所察觉大脑可能在自我想象,但这种察觉很快就逐渐消失… 所以,我们的记忆并不靠谱。

1.3 信息不全面。某些领域的技能还算是仁慈,不需要花上太久的时间就能掌握——如走路、吃饭等等。但是,如果有些领域的知识,需要学习的时间足够长,长到我们花费毕生的时间也学不完呢?无法学尽的知识,注定来我们在这一领域了解的信息,是片面的,不全面的。

1.4 有智慧的人也会“犯错”。当伽利略提出“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之前人们认为的‘球是太阳系的中心’”时,他被指责为“异端”、是“错误的”。

1.5 缺乏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

1.6 因果谬误。关于因果关系,其实存在很多种: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然而,绝大部分人仅停留在 “时间顺序关系即为因果关系” 的简单认知上。这是极其欠思虑的。


超越感觉 第四章

1 什么是“知道”?

要达到“知道”的状态,若仅是只知晓正确的答案,还不够。要真正地“知道”,同时也不能放过实现“知道”的过程中,出现的细节、原则等。所以有句古话讲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 怎样习得知识?——主动获取VS. 被动获取

2.1 主动获取

知识可通过直接实践、试验&证明(如科学实验)、推理等方式获得。

2.2 被动获取

知识可通过教授、各类信息渠道获得。但不得不注意的是,习惯于被动获取知识,容易让我们倾向于不去思考,只是被动接受信息,不注重对所获取信息去做鉴别和调查。

3 为什么“知道”这么难?

3.1 太难知道了。某些领域内的知识太难有效获得——医药、经济、环保、人权等——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国家政府还在和这些问题做斗争。

3.2 没有前车之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这种前途尚未明朗的尝试,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更有甚者,努力很长时间,也未必有哪怕那么一点点效果。

3.3 知识不可遗传。即使好不容易挣扎着学会了些知识,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事实是:我们的后代并不能遗传到我们后天习得的知识。所有有关知识的学习,对于新生儿来说,全部都要从零开始。

3.4 假设和猜测。

所谓假设,个人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成“自以为是”。自以为是,容易产生自负情绪,而令人裹足不前。

所谓猜测,个人在很大程度上理解成“依赖直觉”。依赖直觉也同样存在缺陷:忽略得出的结论的论据及论证过程。


超越感觉 第五章

1 我们的观点有多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有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所拥护的、坚守的那个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出于种种原因,在不少情况下,我们的观点往往毫无意义,甚至是可能是错误的。

幸好,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做出区分——区分出哪些观点相对更有价值,哪些观点的价值相对较少,最终能帮我们找到最具价值的观点。

2 专家也会出错

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Dr. Robert Koch。他在1980年声称发现了一种能治愈肺结核的物质。然而,当这种物质被注入人体后,却出现加重病人病情的情况,严重的甚至导致了死亡的发生。

3 细数观点易出错的各种原因

3.1 人天生就有出错的倾向;

3.2 自身思维模式、态度、信仰或理论;

3.3 人际交往或语言的限制;

3.4 时代流行的观念。

有些人还相对更容易出错……而这些人都有些什么特质,使得自己更倾向于犯错呢?

ta们很少独立思考,ta们总是人云亦云——思考太累,跟着身边人的想法来就省事多了。

ta们总是凭感觉走。而长此以往,ta们的观念最终往往只会越来越 符合&相信 自己的偏见。

ta们处在“信息茧房”——信息渠道的单一性使得ta们获取的信息是片面的。

ta们从不反思自己曾经形成的观念——没有内省,没有修正,也即失去了改善、提高、获得正确观念的可能性——这些人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群人。

4 如何形成相对正确的观点?

4.1 了解观点的形成过程;

4.2 抵制“观点就是事实”的想法;

4.3 不要想当然,不要轻易就给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凡事要三思。


超越感觉 第六章

1 什么是证据?

所谓陈述观点(opinion),是告诉他人我们对某件事情的想法;

所谓给出证据 ( evidence),是告诉他人我们(对某件事情)的想法是有道理的。

2 证据的类别

在《超越感觉》一书里,作者不仅列举出了最重要的11种证据,而且分别指出了这些证据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和局限性。还有,在使用这些证据时,需要提醒自己注意哪些方面,以避免错误地使用证据。这11种证据分别为:个人经验、公开报道、小道消息、目击者证言、名人证词、专家意见、试验、统计、调查、正规观察、研究评述。

2.1 个人经验

若要评估“个人经验”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这件事典型吗?”、“在数量上和类别上,足以支撑结论(充分)吗?”

2.2 公开报道

若要评估“公开报道”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该报道有无标注其重要信息来源?”、“作者个人是否以报道严谨而著称?”、“出版社或宣传人是否可靠?”、“报道中的哪一段本身是作为证据在使用,哪一段是由其他证据来支撑的?”

2.3 小道消息

若要评估“小道消息”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消息的来源是哪里?”“我听到的这个版本是正确的吗? 如何证明其正确性?”

2.4 目击者证言

若要评估“目击者证言”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在事故发生现场,目击证人的感知可能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什么外在因素会影响证人的证词?”

2.5 名人证词

若要评估“名人证词”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这位名人是不是受了金钱的指使?”“这位名人是不是只是在不加思索地在宣扬自己的(而未必经得起推敲的)观点?”

2.6 专家意见

若要评估“专家意见”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这位专家是否具备了其所提意见所处领域的足够多的知识?”、“这位专家有没有受了到金钱的指使?”、“其他专家对其意见的看法如何?”

2.7 试验

若要评估“试验”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这项试验,可由其他研究人员进行同样操作而得出相同试验结果吗?”、“其他研究人员独立确认了其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吗?”

2.8 统计

若要评估“统计”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统计的来源是什么?”、“这个来源可靠吗?”、“该信息需要多长时间?”、“自收集信息以来,一些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吗?”

2.9 调查

若要评估“调查”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调查的样本有无代表性?”、“每个人都有同等被抽样的可能性吗?”、“调查的问题是否设置得简明、无歧义?”、“问题是否客观?是否存在偏见的可能?”、“对于邮件调查,是否大部分人没有回应?未回复者可能与回复者有什么不同?”“其他调查确认了本调查的结果吗?”

2.10 正规观察

若要评估“正规观察”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观察者的在场,是否有可能影响了被观察者的行为?”、“观察时间是否足够长,以得出可靠结论?”、“结论是否过于笼统?”

2.11 研究评述

若要评估“正规观察”作为证据的效力,在使用前问自己“鉴于这些评论涵盖的研究结果,评论人的结论合理吗?”、“ 评论人是否错过了任何相关研究?”


超越感觉 第七章

1.1 争论

争论与争吵,乍一眼看上去很像,都带个“争”字。可一个是争着“论”,另一个是争着“吵”,这两者有啥本质上的区别?

先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更为常见的——争吵。

争吵是情绪化的。

当我们争吵时,更多的是情绪上的参与,甚至是情绪上的宣泄。所以,如果两个人争吵,往往会演变成愤怒着的、尖叫着的比赛,而且还是必须卯足了劲,争个你输我赢的比赛。

争论则是理性的。在争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希望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也希望对方能够指出我们观念中错误的部分——但争吵却不是。在《超越感觉》这本书里,将“争论”定义为:“ The line of reasoning that support a judgment.” 中文意思为:“支持一个判断的推理思路。”

就我个人看来,如果说争吵是“对人不对事”,那么争论是“对事不对人”。

如果一段讨论对人不对事,那么无论讨论的是什么,最后都将指向对人身的评头论足。而这样掺杂了对个人评价性的的谈话,很难不产生所谈事物之外的主观情绪。

而如果是对事不对人的话,双方把交流的重点落在客观的“事”上,更多专注于讨论事物本身的好坏对错。

1.2 争论的基本原则

a. 前提要么必真,要么必假;

b. 推理要么有效,要么无效;

c. 正确的前提+有效的推理=合理的争论;

d. 如果前提或推理不正确,那么争论也是无效的。

e. 争论=前提+推理+结论

f. 好的争论=正确的前提+有效的推理+合理的结论


超越感觉 第八章

1.“我的更好”思维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我的东西就是比别人好”的思维倾向。

原因有两点:1.1人天生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好、更独特;1.2心理学研究表明,“我的东西”会被看成对“我”的延伸,即,这个东西属于我,那它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所以,既然自己是更好的、独特的(1.1),那么“我的东西”作为“我”的延伸(1.2),自然也是更好的、独特的。

我们与生俱来就具有这种倾向。不幸的是,该思维模式是还错误之母——其他的思维错误大多由此发展而来。但还好,这种倾向通常能被做个对冲:当他人的“我的更好”与我的“过得更好”相遇,并相互作用后,“我的更好”思维能被中和不少。

但有两类人做不到这种对冲:一类是“自我中心”的人,另一类是“民族中心”的人。

自我中心的人,通常很难进行辩证思考。辩证思考强调全面性、联系性,而这类人的思路却存在孤立化、片面化的情况——ta们过分在意自我以及和自己有关的(兴趣、需求、观点等),难以倾听、观察、理解除自身以外的其他事物。

民族中心的人,认为自己身处的族群,更加优越。这种自恃的优越,不仅让他们习惯于贬低除自身以外的任何族群,简单粗暴地给他们贴上标签,还热衷于把社会问题(街头犯罪、政府腐败等)怪罪到这些“低劣”的异族——高贵的群体怎么可能出错!

2. 如何应对“我的更好”倾向?

2.1 对“我的更好”思维方式有足够多认知的前提下,时刻谨记:能让我们产生这种倾向的,正是我们所在意的。

2.2 警惕出现这种倾向的信号,主要体现在感觉和思维两个方面。

感觉上:

十分愉悦。

很快接受某种陈述的欲望。

十分不愉悦。

很快攻击或贬低某种陈述的欲望。

思维上:

有专家替我思考,并且我和专家想的一样——那就不思考了吧。

不想浪费这个时间去纠结证据是否有效——那就不思考了吧。

跟我自己的观点好像不一样——那就不思考了吧。


超越感觉 第九章

1.视角匮乏

不少人,由于长期局限于自身所处的专业行业,在碰到一个新问题,涉及到自己熟悉以外的领域时,立马面露难色,稍显局促。

究其原因,一大可能,是解决问题的维度过于单一。

那,应如何应对“视角匮乏”思维局限?

争做复合型人才。意识上,认识到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边界。行为上,勇于跨越边界,去接触或学习自己行业专业以外的领域。这样,有利于我们采用更多面的,而不是狭隘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2. 无依据假定

常做假定,无可厚非。

如,我们每天早上不假思索,按部就班去上班,是因为我们做出了假定――假定今天地铁不会出故障,假定今天不会刮大台风,假定公司今天正常开门……

这些提前的设想,通常不会对我们生活有负面的影响,而且还有一定程度上的好处――我们无须事无巨细地去思考大大小小的事,节省不少精力、时间、脑力。

但“假定”这个玩意儿,坏就坏在,去过度依赖它。过度依赖假定,通常表现为,容易“理所当然”。

当我们理所当然地去想问题的时候,即使事情的发展态势,已经超出了我们自身经验和自身特定条件的范围,也驱使着我们无依无据地下结论,而不是对事情原委做考证。

常见的“无依据假定”如下:

2.1 人的感觉总是可靠的;

2.2 如果某种观念被广泛报道,那这个观点一定是真的;

2.3 如果a事件发生在b事件之前,那么a一定是b发生的原因;

2.4 事情一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3. “要么……要么……”

“要么……要么……”这种二选一的句式,如使用不好,容易限定思路。

因为,在不少场合下做选择,并不一定就要二选其一。我们还能“都选”、“都不选”、“看情况”。

4.无脑盲从

盲从,有时也无可厚非。比如,在教育的早期阶段,单凭自己去毫无方向地去思考,真不如直接跟着经验和知识丰富的老师去学。在这种情况下的盲从,是种可取的学习手段。

而“无脑的盲从”,不带任何思考式地从众,才是我们真正值得警惕的。

无脑盲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4.1 盲目从众,可以省去思考环节,多轻松

4.2 害怕为自己思考(这部分没看懂,姑且认为思考就需要做出改变,而改变就要挑战自己的安全感?)

5. 绝对主义

绝对主义者认为,一定要存在明确的规则,而且规则一旦制定,决不允许有任何例外存在。

6. 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相对于绝对主义,是另一种极端。相对主义认为,既然会有例外存在,那么所有的规则和要求,也就无效了。

如何应对这个思维局限?

6.1 检视你对新思想的反应,拒绝非批判的认识你的第一印象(强烈的赞同或反对);

6.2 推迟你的判断,仔细考察评估。

7. 对变化(支持或反对)的偏见

存在这种偏见的,要么就是无脑支持变化,要么就是无脑反对变化。

之所以无脑支持变化,是因为错误地认为,变化总是好的。其实就变化本身而言,也可以有好的变化,比如大众通常认为的变化――技术创新。同样我们不应该忘记,也会有些变化,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当然还相当一部分人是反对变化的,而且还通常是极力反对。某些变化,冲击着传统的、固有的势力;还有的变化,颠覆着旧有的思想。日新月异的力量,使得ta们感到被挑战。而一旦开始患得患失,也就激发了想要稳固已有的、拒绝新兴事物冲击的坚定意念。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变化了。


超越感觉 第十章

1. 有偏见的证据考量

我们倾向于收集、偏爱、回忆能证实和支持自己已有信念和价值的证据;而不具备以上特征的证据,通常就被选择性忽略掉了。

如何解决?

古话云:“兼听则明。”在思考过程中,不仅需要选择符合自身观念的证据,还需要主动了解为什么有人会反对自己认同的观念,思考下ta们反对的理由,中和自己在思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见。

2. 双重标准

所谓双重标准,是指在原则上相同的情况下,却出于自己喜好、利益等原因,采了用不一样的标准来做评判。

如何解决?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要保持评价标准的同一性。即使人群、种群、机构不一致、情况特殊、事情特殊,我们的评价标准不能随之变化。

3. 草率下结论

也即,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就匆忙下结论。

这通常表现为,把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想法作为判断结果,而不是再次思考是否还有更合理的可能性。

如何解决?

想出所有可能性,并逐一分析是否有充足证据作为支持。然后再从中得出最具可能性的结论。

4. 过度概括(归纳)&刻板成见

所谓归纳,是指从特定事例或经验出发,推广得出整体性的概括。归纳是不仅是自然发生的,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我们在归纳的过程中容易犯个错误――容易过度归纳。即,把只适用于特定成员的,不适当地应用在了ta所在的整个群体。

刻板成见属于过度概括的一种。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概念和印象。

如何避免?

可以不让自己冲动的把个体、地点或事物生硬地划分至固化、严苛的类别

5. 过度简化

“简化”作为一种处事手段,不仅有效,而且重要。

比如在教育领域,可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学科知识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常用简化的方式,把复杂难懂的知识大众化、普适化,让啥都不懂的小白都能更容易理解。

然而,“过度简化”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一般来说,“简化”应用在教学里,为的是更好的传递信息。但,“过度简化”则更倾向于扭曲信息,让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而接受这种被过度简化过的信息的人,如不加思考,易由此被误导。

6. 归因谬误――错把时间先后顺序当因果关系

持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认为:如果a事件发生后,b事件发生了,那么a就是b发生的原因。

举个简单例子:公鸡打鸣了,太阳随后升起来,于是由此得出结论:公鸡打鸣是太阳升起的原因。

可时间先后上的紧密联系,能简单等同于因果关系吗?未必。两件事情,一前一后地发生,也可能仅是时间上恰巧碰上了而已,实际上毫无因果关联。


超越感觉 第十一章

1. 自相矛盾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同一问题,是不能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的。若是这样做了,便是犯了逻辑上自相矛盾的错误。

如何克服?审视自己所说、所写的内容,检查是否存在自相矛盾之处。

2. 循环论证

当辩论者为了支持自己的某项主张,在论证的某个推理步骤上,结论又成为了一个前提的理由时,就犯了循环论证的谬误。如果论证较为简短,那隐藏其中的循环论证,还能被轻易纠察;但论证过程拉得过长或过于复杂,恐怕就没那么容易被识别了。

如何克服?注意自己是否在进行同语反复,即,换不同的方式说同样的话。检查支撑论点的论据,是否具有效力。

3. 无意义陈述

有时候我们所言所写,在逻辑上实际上并说不通,因此未必有多大意义。(原文好像没有展开讨论它的定义o_O)

如何克服?像审视批判他人陈述那样,审视批判自己的陈述。

4. 误用权威

误用权威的谬误,是把权威归属于并不属于它的人。

如何克服?查实信息来源。查实你所引用的权威的信息来源,确保其拥有你所写的特定主题上的专业知识。

5. 错误类比

类比通过比较两件事情,清楚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点,并将已知事物的特点,推衍到未知事物。这帮助我们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未知事物。

但类比也不见得合理,因为,有时候两者不一定有实质上的同源性。如果二者没有相似之处,还强行拉来做对比——如此错误地使用类比,极具潜在误导性。

如何克服?随时检类比,确保类比声称的相似点是合理的。

6. 非理性诉求

非理性诉求,更鼓励人们出于诉求人声称的某些理由来接受一些观点,而不是让人们去思考其背后的原理。

我们常犯的非理性诉求错误有:诉诸传统,诉诸权威等等。

如何克服?判定这些诉求是否理性,思考这些诉求是否有提供合理的解释。


超越感觉 第十二章

1. 自动拒绝

当陈述受到来自他人的质疑,我们容易产生自动屏蔽他人质疑的原始冲动,不愿给予其公正的倾听。

如何克服?把自己陈述的观念和自我意识隔离开来,并把自己的观念当做身外之物——那种既可保留也可丢弃的身外之物——而不是看作对“我”的扩展。

2. 转移话题

指突然把谈话转移到另一个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转移话题都在犯逻辑错误。比如有人很不礼貌地打探你的隐私,你自然没有义务去回答,于是就可以把话题转移到不相关的其他内容。

那什么情况下转移话题,就算作是逻辑错误呢?

当谈话内容合理,但话题转移得具有欺骗性时,就是了。

3. 转移举证责任

指要求他人反驳自己观点,自己却逃避承担论证其观点有效性的责任。

正确做法应是:只要作出论断,就应承担证明这一论断有限性的责任。而且,如果这一论断越是偏离智识之人的理解,就越应承担起这一责任。

4. 稻草人谬误

指攻击的并非说话人本意,而是先对ta的论点进行曲解,再予以反驳,就像在攻击一堆无生命也无害的稻草一样。

如何解决?为了避免犯稻草人逻辑错误,在引用他人的话时,务必谨慎引用、准确引用。

5. 人身攻击

指把对问题是非对错的焦点,转移到对对方身份、人格、背景、提问动机等人身方面的质疑上,妄图以这种方式来攻击对方的观点。

然而,人是人,观点是观点,这是两回事。攻击人身,其实不能对驳倒对方观念起到丝毫的作用。


超越感觉 第十三章

大汇总之——不同阶段出现的思维错误:

观点/立场错误

视角匮乏、要么...要么...无脑盲从、绝对主义、相对主义;

思考过程错误

带偏见的证据考量、双重标准、草率下结论、过度概括(归纳)&刻板成见、过度简化、归因谬误——误把时间先后关系当因果关系;

表述错误

自相矛盾、循环论证、无意义陈述、错误类比;

反应上的错误

下意识拒绝、转移话题、转移举证责任、稻草人谬误、人身攻击。

学习了这么多的思维错误,能有这两点好处:

1 自己避免犯这些错误

2 他人犯错的时候, 识别出来


超越感觉 第十四章

吾日三省吾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犯以下逻辑谬误?

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的身份?怎么影响的?我的自我形象是怎么受到影响的?在什么情况下,我会因为这些影响而变得难以真正做自己?

我在哪些方面像一个好的思想家(思考质量不错)?在哪些方面像这个拙劣的思想家(脑子一片混沌)?在什么样的情形下,能让我表现出最好和最差的品质?

我对真实情况的观察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的?

我是如何仔细地把传闻、谣言和事实分开的?如何在假设或猜测中,区分已知的东西?对我来说,说“我不知道”有多难?

我在不厌其烦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方面有多一致?

我在什么程度上认为“我的更好”(不仅是个人的“我的”,还有种族中心的“我的”)?这种想法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我对个人问题和公共问题的看法?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倾听那些与我意见相左的人的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我愿意改变我的想法、愿意修改判断吗?

在什么事情上我倾向于假设得太多,认为太多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

我在多大程度上倾向于持非此即彼的观点,期望正确的答案永远是极端的,而不是折中的?

我对什么或谁感到最强烈的遵从的冲动?在哪些情况下,这种墨守成规的倾向会干扰我的判断?

我倾向于是一个绝对主义者,要求真理整洁简单,还是一个相对主义者,声称每个人都创造自己的真理?我的个性倾向在哪些方面阻碍了我发展成为批判性思考者?

在什么事情上我最倾向于改变?我是过度接受改变还是过度抵制改变?这种趋势的原因是什么?我怎样才能最好地控制它?

在什么情况下,我试图证明自己的偏见而不是控制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我对证据的解读会迎合我的偏见?

我是否经常用双重标准来处理问题,忽视与我观点一致的缺陷,而对不一致的观点吹毛求疵?

我在多大程度上倾向于过早下结论?我是否在某些领域更倾向于这样做?如果是,在哪些领域?我是否只是为了图方便而过早地得出结论?我的动机是想让自己显得权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吗?

我过度概括到什么程度?我最容易接受的刻板印象是什么?种族吗?宗教?少数民族吗?

我在多大程度上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难道我就是不愿意费心去了解复杂的真相吗?还是我对不简明的答案感到威胁?是什么让我变成这样?

我最常犯的表达错误是什么?如果B发生在A的后面, A一定是B的原因吗?  我为了避免困难或尴尬的讨论而转移议题吗?我自相矛盾,作循环论证,作出无意义的陈述吗?

我把真实的权威与虚假的权威相混淆吗?我作出错误类比吗?我运用非理性的诉求吗?

当别人对我的想法提出质疑和批评时,下列哪一种错误是我最典型的反应:下意识拒绝?转移举证责任?稻草人谬误?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讨论问题?


超越感觉 第十五章

如果一个人越善于观察,那么ta就越可能避免某些逻辑谬误,如刻板成见、过度简化、无依据假定等。

有哪些人擅长观察呢?

一般来说,侦探和辩护律师就能够深入观察人的行为,进而也能更高效地进行批判性思考。

要想有侦探和辩护律师一样的观察力,生活中,我们需要养成调动所有感官进行观察的习惯,而不是眼看着事情一件件发生完结束了,我们的神智却还在漫无目的地游荡。

不过大部分人确实往往对当前正在经历的事情一头雾水,云里雾里。究其原因,可能是ta们太过于专注于自身——十分在意自己的想法,过分在意自己的感受,以至于常常忽略了外界因素。那么,拥有深刻观察力的人,与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会有什么不同呢?相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ta们总是学着体察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用心的听、留心的看、走心的想,在一次次的观察和思考中,逐渐摆脱“自我式”思维,形成深刻明晰的洞见。

嘿,其实“观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当通过观察别人说了什么,用什么方式说的,有时候甚至哪些遗漏没说的,我们都可以了解这些话背后隐藏的价值观,以及隐含的态度。更厉害的,如果留个心眼,还能够发觉大家在意什么,对什么知之甚少,以及对症下药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

说完了对外界的观察,这里再说一下对自己的观察,也就是内省。

内省同样也是一种很好的观察方式,同样也能让我们形成深刻明晰的洞见。

怎样进行自我观察呢?

我们最好是选择不会被打扰的时段,比如清晨或睡前(切记一定不要处在特别疲倦的状态)。每天抽个10~15分钟,回顾过去24小时发生的事情,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 这件事情的发生意味着什么?

2 它与当前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

3 这件事情发生了,我要怎样做才能够最划算?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937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5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71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668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677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01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75评论 3 39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37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81评论 1 29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2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1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87评论 4 31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7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47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89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4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