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骨第一
《冰鉴》所言“神”、 “骨”并非普通意义上的精神和骨骼,它们的内涵更广泛、更抽象。在曾国藩看来,“神”和“骨”就像两扇大门,一个人的命运信息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把这两扇门打开,人命运的轮廓就清晰可见。所以本篇中曾国藩强调,了解一个人的“神”和“骨”是观人的第一要诀,是入门章法。
人之骨犹如支撑山体的岩石(节选)
【原典】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译释】
高山上的泥土经常脱落流失,而山却不倒塌,是因为山有坚硬的岩石在支撑着它。这里支撑山的岩石就相当于支撑人的形体的骨。
《冰鉴》中所言的“骨”,并不是现代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够传“神”的人体的整体形态。“骨”与“神”的关系也可以从“形”与“神”的关系上来理解,但“骨”与“神”之间,带有让人难以捉摸、难以领会的神秘色彩,往往难以把握,只有在实践中多加体会。
“骨”外面有皮有肉,如高山之上有土有沙。骨是人体框架的根本支柱。骨之于人体,犹山石之于泥土。泥土脱落流失,但山石岿然屹立,仍足以见其雄壮;人体相貌即使有什么损伤缺陷,但骨之丰俊神韵不会变化,仍足以判断人的显达。所以说“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解读
《冰鉴》关于骨相的说法直接承自中国古代的骨相术、身相术等,这些相人的方术实际上都是从全息现象的角度,依据“天人感应”(或称之为“人体微观宇宙说”)这一基本理论,从局部看整体,对人的命运际会进行预断。从文化人类学方面来看,“微观宇宙说”或“天人感应”的理论有其文化上的意义,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心理世界的重要坐标,反映在各种相术上,其中也确实包括了不少古人认识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总结,具有某些合理的成分。
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骨相识人。例如,您初次和陌生人打交道,或者是结交一个朋友,在见了一面之后,心里多少会通过其外在的体型相貌特征去衡量他内在的品质:一看这人就知道很忠实,很实在;这个人看起来很内向,很大方;或者是这人很能干,很开朗,等等。这些都是身相的一些萌芽形式。
感悟:看骨相更能深入认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