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很讨厌班主任心理学老师,因为他,彻底毁了我对心理学的神圣感!
或许是我对心理学有过高的期待,它在我还没学习之前给我的感觉是神奇的,神秘的,是带有魔力的学科,我就要学习这样的学科,怎能不激动?不期待?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我们的心理学老师,每次上课是照本宣科,叫我们把哪几句话划下来,划完,读背,考试能及格就好了。这就是他教的心理学,我也能教!
我讨厌这样的教学方式!讨厌这样的老师!喜剧般事是在分了专业之后,又是他教心理学。
我记得那一节课,他提问我:怎么样的是好老师?
这个问题给了我报复他,提醒他,也告诫自己的机会,这个问题正是由你引发我思考的,我思考了很久了。
所以站起身的那一刻,我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几乎不需要花时间思考,因为答案盘旋在我的心里很久了。
我说:要么有很丰富的学识,可以让我学习;要么有很好的品质,可以让我当成榜样。只记得他讪讪的笑容,因为我心里想的是,这两样,你一样也没有!
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以我心里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迭代自己,不断净化自己的各种念头,以确保能够靠近我的理想中的模样。
直到前不久,我在学习剪映软件时,我对“好老师”的标准由有了一条新的内容。
事情是这样的,当我做了一个视频之后,老师把几个视频集中展示给我们看,在比较过程中,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到流畅度的区别。当我发现我做的那个流畅度存在问题。这个细节如果不经过对比,我自己是很难发现的。但发现不代表我就能解决。因为制作过程中是存在技术问题的。
老师在点评之后,开始做的一个步骤让我大为震惊和感动。她展示完作品之后,又进而展示她自己在处理视频的操作过程,她用空格键,一边听声音,一边看画面,右手及时敲空格键暂停,再用左右键做微调。这一波展示,让我立刻马上明白了自己处理不精准的原因就是不会使用空格键。她这一波展示,我轻而易举地学会了视频剪切,突破了流畅度地卡点。
那之后,我就悟出了一个点:好老师的很关键的一点,是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你的卡点,适时适度地给予你指导、点拨!这个适时适度起的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的四两!好老师需要具备这样的精准看见的能力!
不然即使有再好的学识,也比不过AI的人工智能;即使有再好的人品,对学生的影响而言,还是被动的,学生能不能接收到老师的影响,还得看孩子的悟性和慧根。
所以这两条都不及第三点来得有实际作用,但第三点比起前面两条更需要考验地是老师的链接能力,准确地判断力,和拆解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需要老师更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