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有个著名的小故事,六祖慧能至宝林寺,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对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佛家讲不二之法。印宗问慧能,何不论禅定解脱?答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因为禅定解脱,要区分做还是不做,定还是未定,解脱了还是没解脱,都是二法。所谓不二法门,即是破除消解二元对立。这里从动的角度而言,风动和幡动各执一端,要区分风动还是幡动,产生了对立,然后就是无尽的争论,一定要找出一个胜者来,这并不是佛法。
那么慧能说了,仁者心动。风动和幡动,其实共同来自一个根源,就是心动,这样就消解了二元对立。康德先验哲学讲,动和静,并不是物质本身的状态,物质自身无所谓动还是静。运动和静止不是描述物质本身的两个范畴,而是来自人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形式。如果换到另一个视角,例如在摄影时,如果摄影师属于运动状态,那么在唯物观点上原本运动的事物对他来说就是静止的,静止的变成了运动的。换一个场景,人总是会对和自身相近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而相隔层级较远的就难以感知,也是动静之理的表现。
人心有一种认识形式叫做范畴,这种范畴不是描述外部事物的状态,而是人心整理外部事物的方式。风动还是幡动,并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人心领会出来的范畴。如果人心不去进行整理,那就无所谓风动还是幡动,无所谓运动还是静止,也就是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意思。所以仁者心动并不是简单的回答了风动还是幡动的问题,而是在哲学的层面指出,不否定风动,也不否定幡动,风动和幡动并不是对立的,也不需要区分对错,这都只是人心认识事物的方式而已。
几个启发:
1.遇到各执一端的争论,可以想如何破解二元对立,以避免执着。
2.描述事物状态的范畴,是人心整理事物的方式。至于要不要整理,如何去整理,那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3.情绪和思维变化的根源在于心动,只要保持心平,就不会受外部事物的影响。
4.动静风幡,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实相,承认实相的存在,但又不要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