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结婚与否,对于婚姻、对于育儿,我们总会有一种强迫的育儿焦虑感,一些来自亲朋好友的只言片语,都会让人深觉压力山大。尽管国家已经一再放宽育儿政策,但持续低迷的育儿率已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实,是大家不喜欢孩子天真可爱的笑脸吗?
看看身边的那些育有孩子的父母们,他们的喜怒哀乐全不由自己掌控,所剩无几的私人空间也被孩子的事情塞得严丝合缝,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们认真努力倒也不算辜负家长们在经济与精力上的双重消耗,可有时即便家长们全情投入,问题儿童还是层出不穷,这些小小的人儿动则大发雷霆,稍有不顺心便想密谋一场离家的远行,情绪崩溃时父母们也会质疑自己,究竟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育儿方式出了问题?那些可爱的小天使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机缘巧合下打开了岸见一郎《做你喜欢的自己》这本书,整书共有五个大章节构成,其中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点倒也无可厚非,在普遍育有一娃的前提下,孩子早已成为了一个大家庭全部的生活重心,如果能与孩子的观点达成共识,生活的幸福感无疑会大幅度提升。
岸见一郎在书中引入了几段生活片段。
一个小女孩的妈妈带着她的孩子来到儿童问题咨询所,妈妈说小女孩总是将口中的食物含着不吃,她会把食物从左边移到右边,就是不咽下去。
阿德勒对孩子说:“你妈妈说你总是含着食物不咽下去,大家为此都很着急啊——你知道怎样才能让大家更注意你吗?那就是将嘴里的食物吐到桌子上。这样大家会更着急,只会讨论有关你的话题。”
孩子听到这话笑了。
推己及人,生活中这样的小片段层出不穷,只有妈妈在身边才肯好好吃饭的小朋友、每当父母夸奖其它的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的小朋友、穿着鞋子上桌、在污水里走来走去、在母亲读书时不停地开关电灯、在父母想要独处的时候大喊大叫、在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蹲着不起来……
很多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他们在漫长的一天里等待着傍晚的降临,满心期待的想要投入父母的怀抱,可是爸爸妈妈们总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做不完的工作、打扫不完的卫生,以及他们心里永远填不满的待做清单。
书中还有一个10岁的小朋友,因多次向老师投掷黑板擦,被父母送到了阿德勒的心理研究所,阿德勒看到虽已10岁,但是个头并不高的小男孩,谨慎的问道:“你几岁了?”
“10岁”
“10岁?10岁长得有点儿矮呀!”
少年瞥了阿德勒一眼。
“看看我,我都40岁了,还是长得这么矮。”
(众所周知,阿德勒的身材比较矮小)
“矮小的我们必须做出伟大的事情,因此要向老师投掷黑板擦,是吗?”
简短的一个小故事却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很多叛逆少年,他们大多在家中“乖巧懂事”,可却成了老师口中调皮捣蛋的“坏孩子”,这些长期被父母压抑天性的孩子们,一旦离开父母的视线范围,就会经常采取父母般的打骂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如果孩子能够在另一个小圈子里彰显自己的强大,倒不算是一个最坏的答案,更多压抑下的孩子们会变得软弱可欺,成为了校园霸凌者的欺凌对象。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未建立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孩子,父母们应该怎么做呢?岸见一郎给了以下几条建议: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不惩罚,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丢脸的做法绝对不会对改善孩子的行为起到好的作用。虽然有人觉得惩罚和刺激能够让孩子奋起,但是阿德勒认为,如果不给孩子留一些相信自己的勇气,他们会很容易被挫折打败。
2.关注适当的行为
对于孩子们作出一些以吸引注意为目的的不适当行为时,家长们一概不能关注,正如前文中那个不愿吃饭的小姑娘一般,如果父母没有对吃饭这件事情过多的关注,小女孩也就没有必要做出不适当的行为来引人注意了。
3.关注孩子本身
家长应该将脑海中对于孩子的设想一扫而空,从关注孩子出发。以“只要活着就好”为基准,这样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时候就会满怀欣喜,他们身上的任何特质都会被我们看成优点。
……
岸见一郎在文中在最后一段写道:“教育就是时刻做好踩刹车的准备,但绝不提前踩刹车”。
毋庸置疑,每一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子女,他们倾其所有想要给孩子们最好的物质基础、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费尽了一切心思想要给孩子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所以每当孩子有了一些不顺从的观点输出,父母们就会为自己的牺牲感到惋惜,控制不住的想要用“父母的权威”压制那些不好的行为,可在这场大人和孩子的博弈之间,哪怕大人赢了孩子,孩子也许不会在表面反抗,而会用走向歧途来向大人进行报复。这时,他们不仅仅是想让父母生气,还想让父母讨厌他们。
对于“踩刹车”的观点,很多时候不是不懂,而是并不知道怎样把握教育的尺度,真的可以放任孩子不管吗?虽然对部分观点存在质疑,但书中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父母们借鉴,有选择的引用的,毕竟和孩子们的相处是一件需要耗费漫漫一生的事情,仅从一本书里学到处理所有事情的方式,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摸索、改进,为自己和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