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漂流瓶”引发的故事,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
1493年1月,哥伦布率领“尼尼亚”号和“平塔”号行进在返回的途中,结果遭遇了强风暴。他乘坐的“尼尼亚”号,风帆损坏严重,大船随着波浪摇晃,随时有可能翻倒、沉没。同行的“平塔”号也被风暴吹得不知去向。
哥伦布担心大船不能摆脱沉没的命运,便把自己发现新大陆的情况详细地写在了羊皮纸上,用上蜡的布包好,装进了一个椰子壳里,并把椰子壳投进了大海,希望它将来能被过往的船只发现……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漂流瓶。后来,被许多人模仿。
小麦粒读了这个故事之后,问张老师,如果让张老师在海里投放一个“漂流瓶”,会在瓶子里放些什么?小谷粒与小石头一听,马上凑了过来。
张老师说,想知道我的想法啊,你们必须用自己的漂流瓶故事来换。怎么才能编一个自己的漂流瓶故事呢?
漂流瓶是中世纪的人们穿越大海进行交流的有限手段之一。密封在漂流瓶中的纸条往往包含着重要的信息或者衷心的祝福。到了现代,尽管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用漂流瓶传递祝福,许下心愿,发泄情绪,倾诉秘密,结交朋友……
所以构思这篇习作时,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投放这个漂流瓶呢?里面写的是什么?是写在纸上的,还是写在其他材料上的呢?瓶中是否还装着另外的东西?
也就是说,第一,要明确投放漂流瓶的目的,以及相关的细节。
漂流瓶是随着水流的方向自行漂流的,有的是沉入海底,有的是被鲸鱼吞食,有的是被海藻缠住,有的搁浅在荒岛上,有的撞碎在礁石上……少数非常幸运的到达人类的手中,时间或许已经过去很久了。发现一个漂流瓶,无论是对于古代水手,还是对于现代人,都是一种惊喜、神秘、偶然、期待……
所以啊,要问问自己,漂流瓶飘到哪里去了?有哪些曲折的经历,被谁捡到了吗?能否给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也就是说,第二,要给漂流瓶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
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就是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这需要动作、对话、环境、心理活动、人物外貌等方面的描述,但最重要的是情节要有流动性,要设置悬念,用意想不到的桥段去吸引读者,又要前后照应,没有漏洞。只有这样,才是非同寻常的经历。
第三,构思以后还要想一想:这个故事是否经得起推敲?能否自圆其说?
完成习作之后,张老师让大家隐去作者的真实姓名,在班里玩一次“习作漂流瓶”。习作漂到谁那儿,谁就写下自己的点评,要求肯定一个优点,指出一个不足,提供一个改进建议。
这次,小麦粒的作文被张老师作wei范文,念给大家听。题目是
《再见,漂流瓶》。
最讨厌下雨的星期天了。
又是这样的一天,天空阴沉沉的,而屋里更加沉闷。我“叮叮咚咚”地敲着琴键,十分不情愿地在练习这首高难度的曲子。妈妈还时不时地在旁边唠叨着……终于结束了,我闷闷不乐地走进房间,坐在书桌前,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不知不觉把心中的烦恼全都写了下来。我把这张纸卷起来塞进一个瓶子里,于是,它摇身一变,成了装满烦恼的瓶子。
傍晚,我来到海边,一扬手,将这瓶子投入了大海,只见它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入水中,沉下去,浮上来,再沉下去,再浮上来……我迈着轻快的步子回到家,再次开始练习曲子,感觉好听多了。
偶尔我会想起那只漂流瓶:它漂到哪儿了?是被大鱼吞到肚子里去了?是有人捡起了它?还是继续享受它的海洋之旅呢?
我仍然喜欢傍晚的时候到海边去,拾起美丽的贝壳,装进鼓鼓的上衣口袋;拍打水花,看它们跳起又四散纷飞……同时,我已经能把那首钢琴曲弹得非常动听了。
那天傍晚,我和往常一样愉快地在沙滩玩耍。突然,一只瓶子进入了视线,我快步跑向它,迫不及待地拾起、打开。嘿!这不正是我之前扔的那只吗?唯一不同的是纸条上的字迹已经不那么清晰,正如我渐渐变得模糊的烦恼。
漂流瓶,再一次相见,感觉已经完全不同。现在,这个漂流瓶被摆在了我的钢琴上,我每天都对着它弹琴。再见漂流瓶,再见了,我的烦恼。
小麦粒同学的这篇习作投放漂流瓶的目的很明确,相关的细节也很到位。漂流瓶从海边出发,又回到了海边,出人意料。她的作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我”的心情,从“烦恼”,到“轻松”,再到“愉快”;一条是暗线——弹琴的熟练程度,从“叮叮咚咚”,到“好听多了”,再到“非常动听”。文章在两条线索的交互推动下,情节起伏流动,富有节奏感。结尾用了“欧亨利笔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自圆其说,为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句号。
总结一下今天这节课的知识点:
1.要明确投放漂流瓶的目的,以及相关的细节。
2.要给漂流瓶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
3.故事要经得起推敲,能自圆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