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打起十二分精神给妹妹剪刘海,妹妹一动,还是缺了个口,正想着怎么补救。
哥哥突然放声大哭,“这个妈妈听不懂人话的吗?我要换一个妈妈…”
我一头雾水,不就把妹妹头发剪了个缺口么?哥哥至于吗?我问哥哥:“怎么了?”
哥哥继续哭着说:“我叫你过来帮忙,叫了你几次,你都不动,现在,我都不小心退出来了。都怪你…”
原来他在玩拼图,自己搞不定,想我去帮忙,结果,我没听见。
“怪我,怪我。可怪我也没用啊,我又不是故意的。”我转念一想,不能惯着他动不动哭闹,继续说:“你要上哪找一个听话的妈妈呀?妈妈本就不是听话的。妈妈又不是你的手和脚,可以随时听你指挥。何况,就算是你的手和脚,也要允许手和脚有不协调的时候吧?”
哥哥哭地更大声了:“我要一个更好的妈妈,你这个妈妈我不要了,你自己出去吧!要是舍不得弟弟,就把弟弟也带上。”因为这个时候弟弟哭了,哥哥可能有点心疼弟弟,顺便把弟弟带上了。
奶奶看到哥哥要把我和弟弟赶走,跑过来教育哥哥:“你这是说的什么话?是不是筋搭错了?等你换个妈妈,她趁你爸不在,把你耳朵都要揪下来…”
经过奶奶一番说教,哥哥哭地还是很大声:“我换一个更好的妈妈,更好的妈妈才不会打我…”
哥哥的哭声让我发毛,我很想让他停止,我又想阻止奶奶的恐吓。因为不至于,就算换一个后妈,人家也不会揪掉他耳朵啊。
我观察着自己的情绪,它慢慢地达到高峰,慢慢地又回落,我突然想通了。我想阻止儿子的哭闹和奶奶说教的这个想法,其实,本质上跟儿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即不允许别人犯错,我内心期待着有一个更好的儿子和奶奶…
想到这里,突然释然了:哭就哭吧,动不动哭也无所谓,反正他喜欢就好,我又不能换一个儿子。说教就说教吧,奶奶怎么样都是他奶奶,我也不能给他换一个奶奶呀。
没有情绪后,看着此时此刻的他们,感觉他们就只是在玩一个“筋搭错了”的游戏,甚是有趣。反正我气也消了,所以,便由着他们了。给妹妹弄好头发后,我继续去搞卫生。
忙着忙着,突然又觉得,这样也不对呀,他们玩游戏,我也并不是个外人啊,我也是这个游戏的参与者,是可以主动引导这个游戏的发展和进程的呀…
我便开口道:“哥哥,停!要听话是把?”
哥哥:“对。”
我开心地大声命令:“听我口令,赶紧把筋搭对,帮我搞卫生!”
哥哥哭笑不得,愣了愣,缓了缓,拿起扫把去扫地去了。奶奶看到了,跑过来问:“这下怎么突然这么乖了?”
哥哥答:“现在筋搭对了。”
奶奶哭笑不得,“那刚刚筋搭错了?错在哪里了?”
哥哥:“刚刚把筋错搭在懒筋上了…”
因为年前卫生要大搞,跟哥哥弄了一晚上,还没搞好,便安排哥哥明天再弄。
早上,正睡懒觉,听到哥哥起床了,他轻手轻脚地来到我们房间,把我们房间门关上了…
咦,这娃要干嘛?不像以前哭闹,也不像以前一样跑过来叫我起床,还把我门给关了?
我偷偷爬起来,倒要看哥哥想干啥。
结果,发现他正拿着吸尘器准备搞卫生,大喜,他不仅记得昨天的事情,还怕把我们吵醒,体贴地把门关上了,真是太暖了…
教育引导原来真的很简单,放轻松,参与游戏,成为游戏里的高级玩家就好。
当我们觉得娃“胆小”、“爱哭闹”、“不爱学习”、“调皮”等的时候,是不是内心里想着改变他们呢?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孩子其实也在想,我要父母能更理解我,更接纳我,更爱我,即使我“胆小”、“爱哭闹”、“不爱学习”、“调皮”等,他们仍然爱我,接纳我。实在不行,他们换父母的心都有的。
所以,只要我们一直想着改变他们,他们就会一直跟我们玩“胆小”、“爱哭闹”、“不爱学习”、“调皮”的游戏。如果我们不跳出原来的思维来引导,我们就会一直困在这些关卡里,没法通关升级。
当我们把生活当作游戏,你还会介意游戏有关卡,游戏里的对手总使用同一种招式攻击你吗?
在游戏里,遇到困难,我们只会想着提升自己的技能,寻找通关的方法,绝对不会怪对手不按我们的套路出牌,其实,生活育儿都一样。
当我们责怪队友不给力、爷爷奶奶等教育不当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嫌弃他们不按我们的套路育娃呢?
所以,生活的游戏里,你还在责怪对手吗?你还在试图改变关卡设置吗?生活、育儿的打怪升级中,你是高级玩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