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认识的对象无非就是“人、事、物”。人,包括自己与他人。而“他人”,又可以包括个体与群体,群体有利益集团、阶级与阶层、国家、民族、族群等等。我们如何比较丰富而透彻地认识他人?我提倡人们可以为自己尽可能多的创造有意义的交往。点头之交、寒暄敷衍、客套应酬,都很难起到真正了解一个人的作用。要比较客观、深入和丰富的了解一个人,需要经过许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愈能触及其核心利益,就愈有认识的价值。问题在于你有没有必要与兴趣去了解某一个人。在生活中,我做某件事,常常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试探一下某人会对事情作出怎么样的回应。我发现有些人就特别有智慧,能作出非常得体的回应。所谓“得体”包括:1.真诚,而非应付与敷衍;2.有分寸,恰到好处,既不显生疏、见外,又不会过分热情;3.建设性,包含着独到见解和卓越智慧。对人的理解力与鉴赏力,也需要在生活中来磨砺与练就。它是人生很宝贵的财富。
“真正的自由就是一种自我否定,自我否定的意思就是说不愿意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要改变,用黑格尔的话就是,“永恒的不安性”。”
决定一件事是否可做,根本处不取决是否有利,而是价值观。
有些事,哪怕在他人看来理所应当,我们也不能做。有些事,的确耗时费劲不省力,但也要做。之所以不做,不是不知道好处,而是与我们秉持的价值观相违背。
这些不是漂亮的口号和应景的标语,而应该成为我们的信念,成为行动的指南针与裁决的内在尺度。
对于奋斗者,我总是格外敬佩。
求人不如求己。我们这些普通人,大多缺乏有实力的“外援”,要改变命运,改善生活,要为孩子创造好一点的环境,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吃苦,不愿意奋斗,还有什么办法?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是家族几代人累积的结果。一代接一代,犹如接力赛。奋力跑好属于自己的一棒,为下一代接棒者的奔跑尽量创造好的起点和条件。
自信是一种状态 ,一种坚守自己心中原则的笃定 ,是一种顺境时不会迷失自己。逆境时不会放弃自己的心态。
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的勇气和莫名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他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因为他根本没听过与之相对立的观点。夜郎自大是无知者,是好辩者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