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两位大诗人,一个是李白,另一个是杜甫,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5个阶段,如果这5个阶段分别用他的一句诗来形容,那么这5个阶段就分别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在杜甫,早年的的第1个阶段是,就是他读书漫游,35岁以前的时候,那时的杜甫胸怀大志。用两个词形容他,“放荡”,“轻狂”,“高傲”在这时,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何在那时的杜甫可以写下,如此宏大的境界呢?巧合,杜甫当时所在的家庭所处于的时代,以其他自己的个人禀赋有很大关系,在杜甫的家中,他的先祖是杜预。杜预能文能武,十分了不起,杜甫也一直以杜预为偶像,杜甫的祖父就是杜审言,在盛唐很有名气,杜甫讲“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所以,杜甫的家教中,就含着“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志向。而在当时那个盛世,每个读书人都想出世为官为这个盛世出一份力。而杜甫个人也很有才华。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下,杜甫才可以写出那样宏大的诗歌,有着那样高大的志向。
杜甫第2个阶段就是“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在这个阶段,杜甫困居长安,35岁至34岁。用词语来形容这时的杜甫,那就是落魄,为了求官而干谒。杜甫那时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要求得一官半职,但是却因为李林甫在丛中作怪,导致杜甫,没能入朝为官,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过得如此困苦,为什么就不可以放弃自己的梦想,去选择贵呢,其实是因为,杜甫的心中有着不甘,杜甫对自己的梦想非常坚定,他不要放弃,也无法做到放弃,杜甫一心只想当帝王师,他希望百姓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希望可以推行仁政与民同乐,可以实现孔孟的仁政思想。那这和家风有何关系呢?这和加分就没有很大的关系了,因为这是杜甫自己的抉择。那和世峰有没有关系呢?和世峰是有一定关系的,因为正是因为当时的时代比较动乱,而且李林甫告诉唐玄宗“野无遗贤”,所以这才导致杜甫无法入朝为官。这时,杜甫的家风和自己的个人禀赋,就成为了土壤,但是,杜甫的选择则是花朵,开不开花,怎么开花,开什么花,都是杜甫自己的选择,坚守。
很快唐朝就开始了安史之乱,大事即将发生,杜甫又该何去何从呢?这就是杜甫的第3个阶段,“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此时是他的陷贼和为官时期,45岁至48岁,这时的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可以写出“国破山河在”“四万义军同日死”的杜甫。而这时的杜甫,背判决,抓到长安。而又逃了出来,去找唐肃宗。唐书中很感动,就让杜甫当了左诗一,左11虽然也是个八品官,但是却可以每日,在皇帝旁边向皇帝提出他做的不合适的地方,这对实现杜甫之前很有益处,但是杜甫却并不知道如何委婉地向皇帝上谏,因为说错的话引得皇帝发怒,又一次失去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此时杜甫选择把世间百姓的苦难,全部都融入到自己的心中,而这和当时的家风以及他的个人禀赋,关系是越来越小了,这和世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都符合第4个阶段,九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是杜甫最后一个阶段,在西南漂泊,48岁至58岁。真实的世人无依无靠,从甘肃到成都再到湖南漂泊不定,他依然心忧天下,只是,现在忧的是天下家国,普遍,而他自己的灵魂,以及肉体也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杜甫一路漂泊,最终杜甫在去往家乡的路上病逝了。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杜甫的一生,我想选择的一个字就是“忧”,杜甫直到去世都还在担忧天下,国家和自己的家人。他和李白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李白虽然也有仇也有忧,但李白总可以想到办法去划掉这个仇和这个忧,杜甫却不行,杜甫的忧在心中越积越多。杜甫最终虽然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杜甫的心中是有着整个天下的,所以杜甫不单单只是一个诗人,他还是一个诗圣。杜甫的诗在杜甫去世之后,也出名了。后世的很多诗人,都对杜甫的诗给出了极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