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可能还有人会在意你的爹妈家庭和背景,讨论下你家这么好干嘛还要来上班的话题。等30多岁的时候,大家只在意你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职务,至于你爸你妈和你家,都不重要。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生长于二代的圈子里,因此其实我们的竞争挺公平的。不要在最好的年纪,没有选择做最好的自己。
1.选择一座重要城市
选择一座重要的城市,能让你彻底脱离家乡的庇护。这也是为什么漂泊在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青年们,心里多少会有种沉重感。
接下来的路都要真的靠自己了,无法再指望小城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了。在陌生的城市里,才能痛定思痛,想要真的拼出个什么花样来。
这座重要的城市必定是多元的,包容的,承载着千万种生活方式。比如上海,茶餐厅里陌生人挤在一张桌子上,老人喝着几十块的奶茶,白领聊着几百万的单子。比如北京,二环胡同里,大爷在遛鸟,年轻人在玩滑板,老外在喝咖啡。
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极小,心理距离很大——有人说这是大都市冷漠的通病,我认为这是生活给每个人赋予的无限自由。选择一条你自己的路,去拼吧,没人会在意你的选择。
选择一座城市,其实是选择未知的社交圈,重新定义你和自己、他人和环境的关系。
当你真正融入、接纳异乡文化,你才懂得原来人生有这么多选择。在价值观的激荡中,更加看清自己,打破陈旧的桎梏,给认知撕开一个无限增量空间。
人生,何必被脚下的土地设限。
2.跳槽,是跳格局
跳槽,本质是跳格局。然而,选择新职业要注意“技能迁移”,不是所有不切实际的梦想都值得被鼓励。
古典老师说过,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中间,都隐藏着可以被回收再造和迁移的技能,称为可迁移能力。比如,从教育转行金融时,真的是从零开始的么?不是。
不同工种,最表面是一层专业术语构成的知识体系,这其实是最容易在短期通过刻意练习熟记和运用的。最关键的是不同行业背后的底层逻辑。
所以,要挖掘两种工作之间是否相互裨益,抓住底层逻辑进入一个新领域,增值你的格局。
3.打磨你的核心技能
如果在城市和行业条件都不错的前提下,为什么总有人混的比较好,出彩的总是少数呢?
虽然很多人确实有潜力,但却疏于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你的某项特别优势,决定你能走多远。
有这样一个悖论:学生时代,反倒是我们最努力发展技能的阶段。当时热衷找实习、参加社团、刷各种考试,都是为了在求职的时候,给技能项加分。
然而,很多人进入职场后就像股票一样涨停板,然后逐渐下滑。没有突破,又渐渐被生活其它压力拖垮,就此认命,了无生机,像是游荡在职业轨道上的丧尸。
因为,学校遵循短板理论,在统一考核标准下,大家的技能是差不多的。而进入了职场,同样的方法,只会产出一个平庸的结果。
所以,在职场发展核心技能,才能给自己增值。可以是学好一门语言,也可以是考取专业证书,增加你的含金量。
总之,你要给自己找一个不可替代的理由。
很多人惧怕30岁时,在职业发展上遭遇瓶颈,被更有活力、更有冲劲的年轻人替代。于是在感慨,这个时代更新换代太快,从前一切都慢,一切都很美好。
这是时代的坏吗?并不是。
我们这一代,难道不是赶上了社会环境最包容,个人风险承受能力最高,犯错误成本最低的好时候?
你可以在一天之内,抵达任何想去的城市;在三个月之内,吸收任何行业最新知识;在六个月以内,打磨独属于你的核心技能。
这是最好的时代。所以,行动吧。
作者 | 六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