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在中国文化中有相当浓厚的底蕴,他如同民族血脉一样源远流长,在时代的不断进步中,礼同样流传了下来,并且他在世世代代的人民不断被改变,他被守礼之人而陶治,同时也在礼崩乐坏的年代被当作统治者的工具,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乐之邦”美称,礼不妨为一种社会秩序,他强烈约制着5000年来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习惯。很多礼节在所谓的现代社会被摒弃,在运城南风学校,在座的南风学子发扬了礼多少风范,同时大家又摒弃了哪些礼节?
礼节是世世代代的先祖不断总结沉淀的对人民思想言论和行为举止约束的“宗教文化”。那么礼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在初二年级的《史记》课程中周本纪,最早的周礼当然还未成型,甚至所谓周礼可以谓之是周先祖世世代代总结出来的农业经验和制度,在越来越多的先祖塑形下,周礼渐渐完形,这里里就有了第2层含义,那就是制度。周朝至此,有了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孔子就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武王伐纣”被后人津津乐道,礼不正是其中非常关键的条件吗?武王此前举行了钓鱼仪式,不断向人们灌输“上天已经取消了纣王统治人们的权利,最神圣的上天已经选择了武王”,当时的人们选择相信,刻在骨子中的等级意识,对于上天而言的神圣,所以人们对武王伐纣相当支持。周朝建立后,就如5000多年的历史照例,周朝从新生又走向了衰败。孔子担任了总结整理周礼的责任,“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理信,遵礼仪”也是孔子儒家文化贯穿到底的准则,国家衰败注定礼崩乐坏,又不妨说礼崩乐坏导致衰败,在周朝后期,礼仪已经成为周朝最后存在的条件,礼仪贯穿了一个王朝兴衰。项羽本纪中,四面楚歌,亥下之围,项羽原本可以乘船逃到对岸,一切都能从头再来,但身为贵族的高傲身段,也是贵族骨子里的礼节恪守,等一切都还有机会,但项羽选择乌江自刎,礼——你又耽误了多少英雄好汉。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礼能够约制我们的七情六欲,包括我们的校纪校规,也在礼教的范畴内,但是我们需要理性辩证的看待礼。著名的思想家颜元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上礼则身修”,在如今信息和科技愈发发达的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摒弃礼,他们所谓的太过繁杂的封建礼教,自认为好似100年前新文化运动的前辈,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提倡他们谓之的:“先进思想”,说要向某些某些西方强国,提倡人道民主,辩证的来评析这件事情,难道某些西方大国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真的就比中国高吗,居民持枪合法化,真的达到了“共和主义”理想境界的实质效果了吗?大家需要明白,新文化运动那些前辈,抨击的礼教是吃人的礼教,是被那些不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所扭曲的礼教,从客观事实出发,我们确实要抵制陋习,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正确认识了礼,是对我们自身发展一个很大的帮助。
真正做到尊礼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将礼恪守于心,“由仁而生”。班级里常有的十分默契的事情,那就是对于老师的态度。在于老师表面和私下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表面上不会直呼其名,但是说话语气,没有作为学生该有的谦卑和恭敬。更严重甚者,对于代课老师和生活老师更是天壤之别,对待生活老师甚至感当面对峙叫老师外号,单纯对待长者都不应该是如此态度,更别提生活老师保障我们生活起居。在私下里,各科老师的外号带有明显的贬义和耻笑之意,无论在伦理道德方面还是纪律方面都是不允许的,但这种行为竟然是一些同学脱口而出的。这就是典型的礼教的表面形式,“看人下菜”礼教的最低要求就是对待长辈谦逊和恭敬的态度。
不得不提到“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有同学会说这不是封建思想吗,但这其实高低之分,即使在平等社会,每个人身份都有上下级之分,师生关系中,我们是学生,那么对于低年级同学我们则又成了学长,如果社会上失去了地位礼仪上的平衡,那么社会秩序又怎么维持?相信大家对于怎样做都很清楚,对于我们强调的是“恭谦礼让”,在你行为习惯当中,恭敬谦逊都将会给彼此良好的体验,但或许有些人觉得“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就是在各种交往中感到很累,事实上是,如果我们只是将礼作为一个表面形式,那么繁杂的礼节,当然会觉得很没有必要,反观如果我们这里是由内而发,贯彻到底的,那么会觉得自身和他人都很畅快,面临的氛围也有所改观,所以我们倡导的是“由仁而发”,否则礼仅仅是流于形式,别人何来体会到你的真诚。
南风尚礼则是最美南风,学礼守礼,浓厚的礼节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而并非所有的礼是适用如今的,正如规则一样,需要改进,所以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礼节,中国人以彬彬有礼的形象著称于世,需要的是我们每个人,举手投足间都是交往发展的智慧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