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在工作之前的路上和大鹏老师沟通了人际沟通心理学里的"脚本"和"旁观者"。沟通的原因是我的心理学的作业用一些凌乱的词编一个故事。他的作业(比我学的层级高两级)是让自己沉浸的讲一个故事和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我们101的作业是给了一堆人物让大家选一个角色,写一个故事。真是一万个人眼里一万个哈姆雷特,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和他人不一样的“为什么”的解释。孙悟空在不同的人眼里,都不一样。有人看到的是一个有担当的猴子,有人看到的是一个找事的猴子,有人看到的是一个有爱的猴子--对师父不离不弃。而所有人的眼里的不一样的猴子,都是那只猴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眼中的猴子,就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投射。
晚上下课和好集美兼学友一起聊他们眼里的我。果然她说宝姐姐也认为我经常在事情中会换第三只眼睛看一个事。看来,我的旁观者身份早有预显。只是自己不自知。如“十日谈”里每个人赋予自己一个动物的称号,我选的是“马”,我眼里的马是自由、奔放、迎风烈烈,而董老师说马还有一个特点是“尥蹶子”。这也是一个投射和缩影。或许我的第三者视角随时会出来。想起很早的某年在前东家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在七嘴八舌的为一项活动出谋划策,只有我是静敲敲的。当年的领导说'你来说说啊”,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会不会是骗我的?”如果我是客户的话,我会问这个问题。对话的节奏一下子被我拉到客户视角。而当年我并没有引导功力,而如今我一直在学习和练习的,或许就是当年我想要的。
你看,就是这么有意思,我们在沟通中听别人的讲话,其实只选择了我们自己想听的部分,而且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这么的局限。因为大脑思维的过程也是分裂的看世界的,我们的大脑把一个全局的世界撕裂成一部分一部分,只去和在它的存储有关的做连结,它的存储里没有的内容,它就当他不存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还认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就是全局。来自《论对话》
行为习惯有先天的,也有后天习得的。我们要什么,我们就刻意练习什么,最终,把它练成潜意识。这就是重复的魅力。
看来,听见自己也并不容易,听见别人就更难了,而听全了全部的事实,更是难上加难。在沟通中,我们不持有开放的心态,沟通的效果就会大大打折扣。
你,听见了吗?